作者:護理界卡關的助理教授
我最喜歡新思惟的圖表了,棒到一個無法言喻的地步。再加上蔡校長上課教的精華,使用 MedCalc 做出的表格非常漂亮。上次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發現我自己的資料有比較多無母數分析的內容,於是再報名這次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兩堂課的內容其實有非常大的不同,最好可以兩堂課都學習。
作者:護理界卡關的助理教授
我最喜歡新思惟的圖表了,棒到一個無法言喻的地步。再加上蔡校長上課教的精華,使用 MedCalc 做出的表格非常漂亮。上次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發現我自己的資料有比較多無母數分析的內容,於是再報名這次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兩堂課的內容其實有非常大的不同,最好可以兩堂課都學習。
作者:新光醫院 放射科 姜驊 醫師
近幾年來,我發現因為學術風氣的改變,許多醫學生在學校時,就會開始努力著手在論文寫作上,帶著論文成績來提高他們的申請夢想科別的機會。
如果能夠跟到熱衷於教學的老師,當然可以快速地寫出獲得國際期刊認可的論文。但若相對缺乏資源或未找到合適研究主題,可能會遇到論文生產卡關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新思惟課程是解決問題的快速途徑。特別是尚未具備臨床經驗的醫學生,課程重點在於培養寫作技巧,以及提高他們對國際期刊的敏銳度。
可以肯定的是,參加這類教學課程,醫學生確實能提高寫作能力,快速獲得成績。講師們在課堂上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釋和範例,以及透過實際操作軟體,讓人更容易理解論文寫作的關鍵。台上的講師都有臨床經驗和豐富的論文寫作經驗,提供如何撰寫出較佳的文章輪廓、基本結構、清晰易懂的邏輯和簡潔有力的論點,避免寫論文的過程中,不斷的踩入前人誤觸無數次的陷阱。
作者:台中榮總 婦產科 王韶靖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王韶靖醫師團隊,關於第三期子宮內膜癌使用不同術後治療之預後差異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近年醫院對於臨床醫師的學術成績要求越來越高,連住院醫師也開始逐一盯起研究進度,壓力實在不小。
一年前第一次參加《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那時手上已有老闆給的題目,當時唯恐自己沒有發表經驗,能力不足,浪費了老闆發想的好題目。回家之後,接連幾天照著課程建議複習數次 MedCalc 的操作,並打鐵趁熱,再花錢買下 MedCalc 的軟體使用權。
雖然醫院有配合的統計小組可以協助統計、製表,但在進行回溯性研究時,若 selection criteria 有所更動,不同組別重新定義,或是 cox 回歸分析設定的變項想進行更改時,必須反覆拜託統計小組重新計算、製圖,往來不僅曠日費時,自己也覺得很不好意思。
所幸這篇研究需要的統計和圖表,恰好都涵蓋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授課內容中。在蒐集完病人資料後,拿課程手冊按圖索驥,在 MedCalc 上繪出 KM survival curve 的當下,真的覺得很有成就感。
隨著時代進步,我們的課程也不斷調整與更新,除了於改款時添入更豐富的實戰內容,以「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為目標,協助同學在研究路上遇到問題能應對如流,更在人工智慧興起的現今,分享講師如何將 AI 運用於寫作,減少起步困難,提升寫作效率。
這門課提供系統化學習,由三位講者分享第一手的實戰經驗,從論文怎麼寫作、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應,到臨床研究如何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以初學者最容易起家的方式,帶領各位突破研究路上的層層關卡,朝發表自己的論文前進。
「之前在網路上追蹤新思惟非常久,但始終沒有報名,研究進度非常緩慢,一直花時間嘗試,從失敗中學習。來到新思惟上課後,覺得老師們針對自己的困難一一解答,在統計製圖及撰寫文章解惑都有進一步了解,覺得獲益良多!」
不講高深理論,以發表為導向、從應用切入統計,無論您是否有寫作發表經驗,都能透過一日工作坊,快速掌握學術發表的關鍵要素,在研究路上避開「一犯錯就被退稿」的地雷。尤其從投稿者到審稿者的角度來分析,透過講師內化整理成經驗教學,是絕無僅有的寶貴經驗。
「課程拳拳到肉,是直接用得上的!研究生在心臟力快衰竭時,有幸補上一劑強心針,也藉由課程的探照燈,照散眼前令人迷茫的十里霧,值班隔天上課仍然精神抖擻。碩士論文,起飛吧!!」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見負面症狀,例如情感不穩、思考障礙等,研究發現他們的大腦靜息狀態下的 theta 波功能連接較高。
葉醫師與其團隊,近期研究使用腦部交替電流刺激技術,進行 theta 波同步調節,使患者負面症狀減輕。這次研究進一步假設,可以透過這種技術調節整個 theta 波的大規模網絡連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
研究採用了雙盲、對照實驗的方式,分別對 18 名患者進行 theta 波刺激和對照虛假刺激,每日進行兩次刺激,每次 20 分鐘,持續五天。研究採用了電生理學和大腦成像技術,分析了參與者在刺激前後和一周後的大腦活動情況,發現 theta 波同步調節能顯著降低右半球後扣帶迴與海馬旁迴的大腦區域之間的功能連接。
此外,這種治療對負面症狀改善有一定的幫助,但改善效果在一周後並未持續。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這種治療對患者的長期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應用這種技術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
葉大全醫師團隊這篇研究,有助於發現同相磁場刺激(in-phase theta-tACS)能夠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負面症狀,可能與減低右半球後扣帶迴和海馬旁迴之間的落後相位同步有關,對於發展更有效的治療精神分裂症方法,以及更深入了解病理生理學方面有所幫助。
恭喜葉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