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案例不足,如何走出另一條路?

 

作者:萬芳醫院 骨科 陳昱斌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與陳昱斌醫師探討遠端橈骨骨折徒手復位止痛方式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00_FB_2014.11.08-220

 

 

我是去過「精神時光屋」的「克林」

 

還記得 2014 年,還是稚嫩住院醫師的我(右二),拉著我的大學同窗好友 曾秉濤醫師(左二)一起報名參加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01_innovarad_ChenYP_2014.11.08-432

 

 

猶記得當時這堂課帶給我的震撼與衝擊,宛如七龍珠裡的「悟空」進入「精神時光屋」,短短幾小時卻得到好幾十年的功力,頓時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直接挑戰大魔王,因此自信滿滿地在當年課後的心得文裡寫下:「期許不久的將來,我也能在 PubMed 插上許多以我為名的大旗!

 

四年過去,當年的承諾言猶在耳,在新思惟學到的製圖方式與投稿應對,確實在這些年協助我過關斬將,度過大大小小寫稿及投稿難關。然而,我還是必須不爭氣地承認,這些年「PubMed 上以我為名的大旗」仍然僅是屈指可數。

 

反觀我的同窗好友「曾秉濤醫師」,轉瞬間已經變成統合分析研究的大師級人物,PubMed 搜尋更是讓人滾滑鼠滑輪滾到「板機指」發作……。

 

後來我終於明白,有種差距叫做「體質差異」:原來我只是進入「精神時光屋」訓練的「克林」,曾醫師才是「悟空」級人物 XD

 

 

統合分析,加速研究與發表的捷徑?

 

「統合分析」對我而言一直很陌生,但看著曾醫師持續在統合分析發光發熱,而自己卻一直在研究上載浮載沉,這也讓我對統合分析開始感到好奇,心想:「我是否也可以來試試?」

 

為了能讓自己更了解統合分析研究,我曾經參加過相關工作坊,學習統合分析研究的基礎知識。而近幾年新思惟所推出《統合分析工作坊》,除熟識的曾醫師也名列授課講師之一外,看著學員參加工作坊後有目共睹的優秀成績,其實自己真的挺心動想報名,但卻苦於找不到適合時間(懶惰的藉口 XD)。

 

另外加上臨床工作日漸忙碌,只好一直把這件事擱置。然而因緣際會下,有天幸運的我意外獲曾醫師「臨幸」,邀請我一起合作統合分析研究,頓時又重新開啟我對統合分析研究的興趣。

 

對於身處於小醫院的我,加上又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主治醫師,臨床案例與經驗都無法與大醫院比擬,要做出端得上檯面的臨床研究,靠的不外乎是創新性與病例累積。

 

而統合分析研究確實是一條臨床研究之外,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研究能見度的捷徑。然而雖稱其為捷徑,卻是一條滿佈荊棘的道路,如果對於一位沒有任何經驗的初學者來說,若非有相關課程學習經驗,或是有高人(曾醫師)指點,走起來可能會有些許顛簸。

 

 

綜合應用在新思惟學到的技能

 

所幸有貴人協助的我,利用曾經在新思惟學習到「與 reviewer 應對的技巧」,這次在統合分析研究的處女作發表上還算順利,也讓自己增強不少信心開始著手下一個研究主題。

 

在眾多高手面前,如果我夠資格可以給任何想嘗試「統合分析」的初學者一點心得建議,我想除了找個好老師,參加專業的工作坊(新思惟)學習這些高手們的經驗分享,或許也能讓許多初學者跨出正確的第一步,省去不少冤枉路。

 

最後,還是要不免俗地感謝曾醫師給予我的教導與協助,以及新思惟曾經帶給我的啟蒙與心得發表的機會。更感謝把我這篇沒什麼重點的心得文讀完的你 / 妳,謝謝你 / 妳與我一起分享初學者的喜悅,也祝福新思惟的學員研究順利,再造巔峰。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