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fluroquinolone 與主動脈瘤/剝離風險的統合分析,獲 Antibiotics 刊登!

 

 

01_antibiotics_ChenCH_05

 

 

文章介紹

 

Fluroquinolone (FQ) 是自從問世以來,越來越常被使用的廣效抗生素,不過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討論,尤其被認為其藥理機轉可能會造成膠原蛋白相關組織的損傷,例如肌腱斷裂,或主動脈疾病。

 

陳醫師團隊,很有興趣想要知道,究竟 FQ 的使用,跟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AA/AD)的風險,是否相關,於是有此統合分析。

 

總計收入 9 篇研究,結果發現,使用 FQ 的患者,產生 AA/AD 的機會的確顯著上升 69%,即使使用 sensitivity analysis,依然顯著。如果跟其他一般抗生素相比,如 azithromycin 或 amoxicillin,使用 FQ 的患者,其 AA/AD 風險依然顯著較高。不過,如果跟其他的廣效性抗生素比,如 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 或 ampicillin/sulbactam 或 SMZ/TMP,則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使用 FQ 的 AA/AD 風險,並不比其他廣效抗生素高。

 

總結來說,FQ 與較高的 AA/AD 風險有關,但跟其他廣效抗生素比起來沒有比較高。至於其背後機轉或原因,仍需要未來的研究進一步釐清。

 

這篇統合分析,除了確認 FQ 與 AA/AD 風險的關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拿一般抗生素與廣效抗生素作對比,使得增加的風險,有清楚的定位和對照。避免簡單的風險計算,導致過度解釋 FQ 與 AA/AD 之間的關係,最後的結論增加一句「角色待釐清」,也是相當穩健的做法。

 

 

恭喜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陳昭賢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fluroquinolone 與主動脈瘤/剝離風險的統合分析,獲 Antibiotic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造成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之表現回顧,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LoTC_01

 

 

文章介紹

 

全球 COVID-19 大流行,很多的小朋友也罹病,並有嚴重臨床症狀。程醫師團隊,預計整理目前既有文獻,並歸納小朋友如果在 COVID-19 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其不同症狀的機率如何。

 

總計收入了 32 篇研究 1458 位患者,約有一半的病人有結膜炎、三分之一有川崎氏症。最常見的症狀排序為:發燒、腸胃道症狀、休克、起疹子、神經學症狀。血清學抗體陽性 82.2%,但鼻咽採檢 RT-PCR 僅 37.0% 陽性。

 

這些整理與統計,對於我們理解 COVID-19 在兒童身上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表現,能有進一步的理解。

 

 

恭喜程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造成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之表現回顧,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雙極性疾患鋰濃度與復發風險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01_APS_HsuCW_10

 

 

文章介紹

 

雙極性疾患的患者,其主要治療之一為鋰鹽,而長期來說,有些患者會復發。許智維醫師與其團隊,有興趣想知道,如果我們維持的鋰鹽血中濃度較高,會不會復發機會較小呢?

 

這次的研究設計比較特別,作者群將會自行回溯一個世代研究,然後也將這個世代研究的資料,合併既有已出版的文獻,做統合分析。

 

世代研究回溯收錄了 2001-2019 年的雙極性患者資訊,包括其血中鋰鹽濃度,並加以分組,記錄其後續復發狀況。接著,搜尋了既有的研究文獻,加以統合。

 

最終收入了 1406 位患者,包括自己的世代研究 466 以及統合分析 940。在世代研究中,確認了鋰鹽濃度 0.4-0.8 mmol/l 復發機會就會顯著降低,而 0.8-1.2 的話會更低,但統計上不顯著。使用劑量反應統合分析,也發現的確血中鋰鹽濃度越高,復發的風險就越低。

 

整體來說,作者認為,維持 0.4-0.8 mmol/l 的鋰鹽血中濃度,可以有效預防雙極性疾患復發的機會。

 

本篇文章雖然使用的研究方法較多,但品質很好,根據許智維醫師分享,6/4 投稿、6/17 修正、6/21 再投、7/5 接受,只花一個月的時間。

 

 

恭喜許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未分類 |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雙極性疾患鋰濃度與復發風險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近端股管大小對轉子間骨折以頭髓釘治療之影響研究,獲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Surgery & Research 刊登!

 

 

01_OTSR_MaHH_13

 

 

文章介紹

 

轉子間骨折後,若採用頭髓釘固定,排列不齊,是最常見的固定失敗原因。即使各種技術與手術器械持續精進,這仍是一個臨床上會發生的問題。馬醫師團隊猜測,這可能跟患者的股骨管尺寸有關係,他們猜測,如果頭髓釘的尺寸一樣,較小的股骨管尺寸,可能比較會導致復位失敗。

 

研究收入 2014 到 2017 的 108 位患者,都是使用同樣尺寸的頭髓釘治療轉子間骨折。經過量測與分析後發現,股骨管尺寸較小者,其復位後之股骨距的距離 calcar distance 較大。復位不良的患者,其 neck-shaft angle 較大。

 

作者群繪製了清楚的力學簡圖,並提供的相關的手術與器械建議。

 

 

20210707_162253

 

 

這是個很好的骨科研究論文範例,在臨床工作上,根據力學思考與手術經驗,懷疑某個參數可能與手術的成敗有關,接著,就從病例與影像中取得測量數據,實際統計分析看看。如果確定有你懷疑的現象,畫個清楚的圖,或舉個代表性的範例,讓大家理解這個狀況的生物力學原理。

 

 

恭喜馬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近端股管大小對轉子間骨折以頭髓釘治療之影響研究,獲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Surgery &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

新思惟的研究課程,是初學者的啟蒙地。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 許智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出生月與心理疾患關聯之健保資料庫與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00_innovarad_aps_hsucw_09_CLIP_20170618_291

 

 

會有這篇論文的產出,發想是 2014 年住院醫師時期,教科書上的一段話「Persons who develop schizophrenia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been born in th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and less likely to have been born in late spring and summer.」,當時在我心中埋下了疑問種子,「為什麼思覺失調症這麼特別,出生的季節居然會影響到未來是否罹病,那其他精神疾患呢?」

 

接著在我研究剛起步時,新思惟的課程,2016 年參加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2017 年上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給了我兩件重要武器。當時心想,「我好像可以用台灣健保資料庫來調查所有的精神疾患,是不是有這樣的月份分佈阿!」,以及「如果再加上我會的統合分析,綜合全世界的文獻,這篇論文一定會很有影響力!」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新思惟的研究課程,是初學者的啟蒙地。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