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急診骨科外傷患者篩檢 COVID-19 造成臨床影響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CMA_MaHH_08

 

 

文章介紹

 

因應 COVID-19 疫情,醫院在接受不明狀況患者時,會多加一道篩檢流程,不過,這樣的篩檢流程,會不會延遲臨床治療工作,甚至造成比較差的預後呢?馬瑄孝醫師團隊,預計回顧醫院的實際經驗,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收入了 2020 年 4 月從急診室進來的所有骨科外傷患者,這時的急診室已經全面做初步檢傷,在符合以下四項條件者,做 COVID-19 篩檢。

 

  • 近 14 天內的國外旅遊史
  • 高風險職業
  • 曾接觸過 COVID-19 確診患者
  • 任何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失去味覺、失去嗅覺、肌肉痠痛、疲倦、喘等。

 

在入院的 163 位骨科外傷患者中,有 24 位符合上述條件並做了 COVID-19 的檢測,其中有 22 位最終接受手術。發燒是最常見的符合條件。檢測過程的確稍微延遲了患者接受手術的時間,平均約增加一天左右。在所有檢測中,都沒有 COVID-19 確診患者。

 

在 20 位發燒的患者中,12 位找不到原因,6 位為泌尿道感染、1 位為髖關節感染、1 位為合併肺炎與泌尿道感染。平均發燒天數為 4.3 天,住院天數為 8.7 天。在研究期間,並沒有血管栓塞事件、手術併發症或住院期間死亡病例。

 

總結來說,作者群認為,在疫情期間所採用的 COVID-19 篩檢流程,雖然會稍微增加患者接受手術的等待時間,但這個等待是合理的,也沒有造成不良患者預後。

 

最近因為疫情關係,科學期刊特別愛收 COVID-19 相關的研究,許多研究者認為,臺灣沒有本土感染,就沒有寫相關主題研究的機會,但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是太精確。因為疫情的影響是很多面向的,除了實際感染與治療之外,相關的行政流程改變、醫療行為改變、臨床路徑調整,都是很好的研究主題,包括馬醫師團隊在內,許多校友都用更宏觀的角度,把握住了這樣的發表機會,值得學習!

 

 

恭喜馬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JCMA中華醫學會雜誌),之前稱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為中華醫學會的附屬期刊,辦公室設於台北榮總。

 

2008 年收錄於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JC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4 年的 0.845,逐步上升到 2019 年的 2.1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63/165) 期刊。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