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10 / 17(日)報名額滿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報名額滿。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1017 (日) 第十八梯次 | 已標籤 , | 2021 / 10 / 17(日)報名額滿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在內視鏡手術中使用 ICG 血管攝影定位副甲狀腺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01_JPM_LiangTJ_12

 

 

文章介紹

 

在甲狀腺手術時,要盡量避免傷到副甲狀腺,但副甲狀腺實在太小,且其位置可能有變異,導致臨床上偶爾還是會有誤切或無法保留的狀況。靛氰綠 ICG 血管攝影,藉由靜脈注射 ICG,使副甲狀腺變得明顯,避免誤傷,在手術上越來越被採用。

 

不過,之前的研究都是以傳統手術方式,觀察 ICG 血管攝影的效用,對於梁宗榮醫師專精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則尚無相關資訊。梁醫師決定針對這個部分做研究。

 

經過收入 60 位患者共 159 個副甲狀腺,總共有 135 個副甲狀腺被觀察到,也包括 9 個(5.7%)只能用 ICG 血管攝影看到的狀況。因為 ICG 不只有定位的效果,還能觀察該副甲狀腺的血管性,經過統計也發現,如果患者能保留血管性良好的副甲狀腺,術後比較不會發生副甲狀腺低下症,補充鈣質的其間也會比較短。

 

本文特別之處,在於同時用了偵測率與顯影程度,做定位與功能的研究。而圖片部分更是一絕,在角度、位置、大小上都做到一模一樣,使得讀者非常容易觀察副甲狀腺在不同狀態的變化,其影像處理堪稱經典!

 

 

20211001_153402

 

 

 

恭喜梁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在內視鏡手術中使用 ICG 血管攝影定位副甲狀腺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使用超音波預測旋轉肌撕裂傷是否可手術修復之研究,獲 Ultrasonography 刊登!

 

 

01_ultrasonography_ChenPC_11

 

 

文章介紹

 

旋轉肌撕裂傷是臨床上常見的狀況,較為嚴重的,需要開刀修復,不過有些時候,開刀進去,會發現磨損斷掉的兩端肌肉,沒辦法直接拉近並修復,如果能在手術前就知道的話,對於開刀醫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會更有幫助。

 

手術前旋轉肌撕裂傷的評估,一般使用超音波與 MRI,超音波會根據肌肉的型態與回音性做判斷,而 MRI 可評估的細節更多,包括脂肪浸潤、肌肉萎縮、斷端回縮狀態等。陳醫師團隊很有興趣知道,究竟超音波評估開刀時是否能夠修復,其準確率如何,於是有此研究。

 

清楚定義了超音波與 MRI 的影像診斷依據後,根據實際開刀時手術醫師的決定去回測,會發現超音波跟 MRI 的診斷力都相當好,預測可修復性的 AUC 達 0.85 與 0.89,彼此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

 

作者認為,對於嚴重旋轉肌撕裂傷患者,超音波是個不錯的診斷工具,在預測手術是否可修復上,與 MRI 的準確度差不多。

 

雖然超音波與 MRI 都是切面影像,但 MRI 會做系列呈現,超音波則都是獨特角度的單一斷面,對於非操作者且為初學者來說,在視覺上比較難讓人有架構感,一般會認為其診斷力可能較差。但實際定義評估細節,並用數據量化後來看,會發現其實超音波並不差。很多時候,我們的臨床研究就是在破除這種「感覺好像是這樣」的印象,達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效果,這也是個很好的臨床研究主題方向!

 

 

恭喜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陳柏成醫師團隊,使用超音波預測旋轉肌撕裂傷是否可手術修復之研究,獲 Ultrasonograph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 N1 口腔癌的術後放療角色研究,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刊登!

 

 

01_WJSO_TsaiTY_05

 

 

文章介紹

 

口腔癌患者的治療,原則上是以開刀為主,較為嚴重的狀況,則加上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不過,N1 口腔癌則有些尷尬,因為 N1 指的是在主要腫瘤旁有一顆淋巴結受到侵犯,不大,而且沒有吃到淋巴結界線之外,這類的患者到底要不要做放射治療來加強,一直有爭議。

 

支持者認為,附近有淋巴結,就表示已經跑出原發腫瘤區,應該要做放療。反對者認為,開刀的時候這個淋巴結會拿掉,既然沒有吃出去,拿掉原發腫瘤、拿掉淋巴結,就清得差不多了,剩餘的稀少癌細胞不見得能存活。蔡醫師團隊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決定看看自己醫院的患者狀況,來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收入了 2002 到 2019 年,1056 位新診斷的口腔扁平細胞癌患者,接受過手術與頸部淋巴結廓清。其中 102 位為 N1 患者,76 位做過術後的放療。經排除一些有其他負面預後因子的案例,再做分析後發現,有做放療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的好處,包括頸部復發率、無頸部復發存活率、整體存活率、口腔癌存活率,都沒有顯著差異。

 

作者總結,對於 N1 口腔癌的患者,手術後有沒有做放療差異不大,開刀加上淋巴結廓清,對於沒有其他負面預後因子的患者來說,應該是足夠了。

 

在醫學中心做研究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大刀多,而且患者追蹤資料完整。病人不太會在診斷後跑掉,手術後失聯也少。對於臨床上覺得有點爭議的題目,撈一下院內資料就能做個回溯型研究。是個很適合年輕醫師起步的研究方法。

 

 

恭喜蔡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 N1 口腔癌的術後放療角色研究,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宗樺醫師團隊,關於臺灣兒童肺炎黴漿菌感染之研究,獲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刊登!

 

 

01_OPID_WuTH_02

 

 

文章介紹

 

肺炎黴漿菌是常見的感染菌種,治療上以大環類抗生素為主,但任何好用且常用的抗生素,漸漸地都會產生抗藥性,而且這些治療過程也可能造成細菌的選擇性演化,對感染科來說,定期審視狀況,並觀察臨床與用藥的可能變化,是很重要的。

 

吳醫師團隊,聯合中臺灣五家醫院,收集並觀察肺炎黴漿菌感染患者的資料,以及檢驗特性,並做分析整理,發現在 2017-2019 年間,肺炎黴漿菌對大環類藥物的抗藥性比例,從 10.6% 上升到 62.5%,所有的抗藥性菌,都有 A2063G 突變。雖然抗藥性菌種的發燒天數較多,且 IL-13 與 IL-33 的濃度較高,但臨床症狀、嚴重程度、住院天數都沒有差異。

 

這種真實世界大規模資訊收集與分析,是感染科很獨特的研究形式,即使沒有明顯的對照組,也能廣泛被接受,並被認為臨床重要性高。不過,就像作者群這樣,用是否有抗藥性等特色去進行分組,進一步做統計,能使得論文的可看性與學術性提高相當多,很值得學習。

 

 

恭喜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吳宗樺醫師團隊,關於臺灣兒童肺炎黴漿菌感染之研究,獲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