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肩胛上神經減壓對旋轉肌群手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刊登!

 

 

01_JSES_MaHH_17

 

 

文章介紹

 

旋轉肌群可能因為過度使用與磨損,而需要手術修復。不過,由於旋轉肌群磨損到需要手術修復者,往往會合併肩胛上神經壓迫的問題。所以,既然要手術,究竟是修復肌群本身就好,還是順道將肩胛上神經路徑做減壓,目前並無定論。馬醫師的研究團隊,對這個議題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收入 9 篇研究共 279 位受試者後,統合發現,合併實施肩胛上神經減壓術者,在肩膀功能進步,以及疼痛改善上,與單純修復旋轉肌群者相較,並無差異。作者認為,考量到對功能進步與疼痛控制都幫助有限,實施旋轉肌群手術修復時,並不需要例行實施肩胛上神經減壓。

 

 

恭喜馬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肩胛上神經減壓對旋轉肌群手術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01_FIP_ChangCH_20

 

 

文章介紹

 

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已有初步研究發現,似乎可以使用在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 MUD 的患者身上,初步效果不錯。不過,究竟最有效的定位目標以及刺激頻率為何,目前並無定論,張醫師與其團隊,預計就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

 

收入 7 個研究共 462 位受試者,分析後發現,rTMS 對 MUD 真的有效,尤其在渴求症狀分數上,與假處理對照組 sham control 相比,SMD 竟到達 0.983,相當有效。分組分析發現,刺激方式來說,iTBS 比 10-Hz rTMS 有效。

 

最近幾年,臺灣各醫院陸續開始引進 rTMS 並提供臨床服務,在此同時,若能使用統合分析,整合既有文獻並了解最佳條件與適應症,對患者、醫師、醫院,都有很大的幫助!

 

 

恭喜張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甲基安非他命使用疾患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 DOAC 與 warfarin的骨折風險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刊登!

 

 

01_FICM_KuoLT_18

 

 

文章介紹

 

直接口服抗凝劑 DOAC 的上市,提供了比 warfarin 更安全的選擇,許多的研究都確認了其效果與安全性,包括較低的骨折風險。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 DOAC 上市,這些 DOAC 之間,對於骨折風險,是否有差異,這是郭醫師團隊有興趣的,於是有此研究。

 

收入 31 篇文獻,包括各種 DOAC 與 warfarin 的骨折風險比較,共計 455343 位受試者。分析後發現,骨折風險最低的是 apixaban,其次為 rivaroxaban,再其次為 dabigatran。而直接與間接比較,並沒有明顯的不一致。

 

整體來說,所有的 DOAC 都有著比 warfarin 更低的骨折風險,而其中 apixaban 是骨折風險最低的。作者表示,本研究提供了一個綜合比較,未來或許可以針對關注的 DOAC,繼續規劃前瞻性研究,確認其結果。

 

在本篇文章中,郭亮增醫師為通訊作者,且作者群橫跨台灣與美國多家醫院與醫學中心,郭醫師近幾年,從學術起步,到開出各種不同研究的產線,到今天能在跨國合作研究中擔任通訊作者,協調並產出更大型的研究,回答更困難的問題,實在很了不起!

 

 

恭喜郭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郭亮增醫師團隊,關於 DOAC 與 warfarin的骨折風險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橈骨骨折固定時搭配牽引術,可能降低術後尺側腕痛之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01_BMCD_MaHH_16

 

 

文章介紹

 

橈骨骨折是常見的手部骨折,標準的治療方式是做固定。不過,臨床上發現,有些正向尺骨差異患者,也就是尺骨的關節面比橈骨要遠一些的人,在做好橈骨固定後,會產生尺側腕痛的症狀。這可能跟骨折後,即使經過固定,橈骨長度稍微減少,使得尺骨相對過長,傷害腕關節。

 

根據力學原理,馬醫師與其參與團隊認為,如果這類患者在橈骨固定時,稍微作個牽引術,讓橈骨增加些長度,或許可以降低未來產生尺側腕痛的機率。為了確認這個現象,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回溯了醫院中單一手術醫師的案例,共有 136 位患者,其中 2011 到 2013 年的 79 位,沒有做牽引術,而 2014 到 2017 年的 57 位,則有做牽引術。相關的數據都收集起來並做分析。結果發現,做了牽引術之後兩年,正向尺骨差異降低了 2.2mm,尺側腕痛,從 28% 降低到 7%,相當顯著。

 

作者總結,在術前本就有正向尺骨差異的患者,如果橈骨骨折要做固定時,若能同時做牽引術,可明顯減少術後疼痛。

 

本研究很精巧了使用時間切分,比較了兩種手術,雖然是回溯性研究,時間切分也可能引進各種干擾因子,但在外科系的研究中,作為初步確認,這是非常常見且可接受的作法,也沒什麼倫理爭議。在我們的臨床工作調整並進步時,做一陣子後,比照本文研究設計做比較,是很好的研究主題。

 

 

恭喜馬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關於橈骨骨折固定時搭配牽引術,可能降低術後尺側腕痛之研究,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

 

作者:國軍台中總醫院 內科部 蔡孟格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孟格醫師團隊,分享氣縱膈之教學影像,獲 JAMA Cardiology 刊登!

 

 

GRSP_20211106_0404_JAMA

 

 

這是我在住院醫師第二年照顧到的個案,即使在我們有找外科的介入處置下,很不幸的這個個案最終還是死亡。在分析死亡原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個案。

 

 

用一張清楚的醫學影像,打中審閱者的心。

 

撰寫論文最重要的就是文獻搜尋,有適當的文獻搜尋,才可以清楚知道目前大家的「已知」是什麼,而這篇文章又讓我們多知道哪些。透過文獻搜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 pulmonary barotrauma 的個案,常見的表現有皮下氣腫、氣胸、縱膈腔氣腫,然而併發心包膜積氣卻很罕見(也是我們認為他最主要的死因)。

 

我們認為這個個案富有教育意義,在困難插管的病患可能會遇到這種併發症,因此才撰寫這篇論文。

 

圖片處理的細節所用到的技巧並不多,最關鍵的步驟是如何挑選一張清楚的圖片來表達這篇論文的主題,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張電腦斷層的圖片而並非數張,這個跟《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所教的觀念一致。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0110 (日) 第十七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