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可以「變更設計」嗎?不要一條路走到底,該轉彎要轉彎!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sevoflurane 麻醉後,使用藥物預防兒童急性譫妄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510_0326

 

 

原本設計的研究方向,誰知道走到沒有路了?

 

就像我在另外一篇心得裡面提到的,這篇文章最初是沿用我們過去成人譫妄症(delirium)的統合分析架構去執行的,唯一的差別是,我們過去那篇的研究是「成人譫妄症」,現在題目改成「小兒譫妄症」。

 

原本一切依照原定計畫進行,但是隨著我們繼續進行兒童譫妄症的研究時,才發現到在小兒科的觀念裡面,所謂的「小兒譫妄症」是指小朋友在麻醉結束後,一定時間內產生的躁動難耐情形。因此「小兒譫妄症」基本上就是小兒麻醉科的研究,而非小兒精神科的研究!

 

 

山不轉,不用等路不轉,人就可以先轉了。

 

在這種頭已經洗一半的狀況,為了避免前面白做工,我們就把頭洗完吧!既然都是麻醉科相關的研究,我們就藉著麻醉科專家的大力幫助,把這篇研究改往麻醉科的方向來修正吧!

 

事實上,這篇文章我們撰寫到後面,每一句話幾乎都跟精神科沒有任何關係,所有的藥物機轉都圍繞在「降低小朋友麻醉後產生的不適」在打轉,而統計結果也是如此,能夠降低小朋友手術麻醉結束後不適的任何治療,都有機會降低「小兒譫妄症」的機率。

 

(題外話,小兒譫妄症和成人譫妄症其實本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或許有些同學會說:「所以是不是小兒、成人其中一方的譫妄症,應該要修改它的定義,否則兩者之間容易混淆?」但是這樣的說法,容易因為我們是站在成人或小兒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所以對於另外一方的人來說,這樣的看法就有失公允了。)

 

 

人轉完之後,意外發現世外桃源。

 

當我們把主要策略更改為麻醉科的方向之後,後續投稿策略自然也要瞄準麻醉科領域的雜誌,但是自己對於麻醉科領域的雜誌不甚了解,在雜誌的選擇上面,並不清楚該採取什麼策略,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我也不清楚我們這個研究有幾斤幾兩,因此也不敢瞄準太高分的期刊去投稿,只能先從中上層的雜誌開始嘗試。

 

誰知道反覆嘗試的過程,完全沒有任何好消息,都是得到「你的研究很有趣,但是它應該比較適合更專科的雜誌」,讓我很想說:「我都已經投稿到麻醉專科的雜誌,你是要我去哪裡找『更專科』的雜誌?」

 

就在我打算破罐子破摔,準備嘗試小於 5 分的雜誌時,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麻醉科專家洪國全醫師說:「先別急著自暴自棄,讓我們再嘗試一下麻醉科最高分的期刊吧?這次不行再往下投也不遲呀!」當時,信心不足的我想說也好,反正已經投搞失敗那麼多次了,也不差這一次,就決定給這篇文章最後一次機會,怎知,文章就沒後續消息了!

 

直到經過好長一段時間,雜誌社回覆給我的時候,我才驚覺:「Major revision!」這才相信,原來我們的研究真的是這麼好的研究,這才對自己更有信心了!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