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要怎麼與「同科系」成員合作?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周邊 IGF-1 濃度與譫妄發生率之統合分析,獲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刊登!

 

 

01_agg_ptt_23_share_meta-analysis_20170311_0463

 

 

隨著醫學研究越來越熱門,臨床醫師如果想要單打獨鬥,成功機率想必會越來越低。因此新進的臨床醫師,如果想要有好的研究發展,勢必要試著與其他成員合作,許多學員曾經問我,究竟該如何和其他成員合作,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討論到如何和其他不同科系同仁異業合作的範例。

 

今天我在這邊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個同科系同業合作的心得。

 

 

默契,是一點一滴累積的!

 

兩年前我曾經和一群夥伴共同組隊參加環太平洋精神醫學會,並且包下了一整個 session 在台上報告了一連串的 meta-analysis 研究結果。會議結束後,我們也利用這些研究結果,連續發表了幾篇 meta-analysis 的文章(ketamine and ECTaripiprazole and bipolar disordermindfulness and bipolar disorder),隨著文章發表數的增加,當初和我合作的同伴們也漸漸地對 meta-analysis 越來越有心得,甚至可以開始獨立執行 meta-analysis 的計畫。

 

今天這篇文章,最初是由通訊作者(CS Chu)和另外一位共同第一作者(DJ Li),在一個因緣際會下發起,後來經過我以及其他作者幫忙補充強化後,最後完成計畫的雛形。基本上,這篇文章在剛開始的階段中,我們請通訊作者和另外一位共同第一作者,幫忙完成資料擷取與初步統計,接著由我在後續階段開始協助,主要是針對統計部分進行補充,並幫忙完成文章裡面關於 method / result 的修正。一切都完成後,最後再由所有的共同作者一起討論,進行最後修正。

 

事實上,這篇文章在全部完成的過程中,總共經過無數次的反覆修正與更改,所以光是這最剛開始的階段,就花了許多的時間,前後加起來至少四至五個月,但是也幸虧前面的階段就經過反覆修改與討論,讓後面投稿過程輕鬆許多,reviewer 也沒有太多 comment,就很輕易地放過我們一馬!

 

 

依專長分工,發揮最大效益!

 

這裡,有個很關鍵且重要的,就是「分工」。舉例來說,這篇文章的主題是 delirium,這個疾病主要出現在大型醫院急重症患者身上,而不是我們這種離開大型醫院很久的醫師適合去深談的。(雖然也不是不行,畢竟 delirium 是所有精神科醫師都很了解,也很會處理的問題,但是當 reviewer 看到主要主筆者是診所醫師,想必會有一些想法。)

 

另外,今天主題的另外一個成分是 elderly,也就是老年精神醫學的題目,為了讓這篇文章能發揮到最大價值(也就是將來能讓大部分老年精神醫學的醫師都看到它),勢必要投稿在專注老年精神醫學相關研究的期刊,這樣一來,通訊作者請老年精神醫學的醫師來負責,更是恰當。

 

在統計的部分,因為共同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對 meta-analysis,相對上沒有那麼熟悉,所以就由我暫時來充當統計方面的負責人。至於其他共同作者,都是老年精神醫學相關的專家,因此由他們來協助提供意見,幫忙稿件的修正。

 

因此整體來說,我們發現到,每個人要負責的分工內容,必須根據該位作者的專長來安排,才能把整體效益最大化。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1108 (六) (午晚班) 第三梯次,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