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注射座 (intravenous port) 和中央靜脈導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尖端 (tip) 在上腔靜脈內的位置非常重要,放太淺容易移位並造成後續各種問題,放太深可能會有心律不整、心臟受損、或穿破血管的風險。
文獻上雖有許多相關指引 (guideline) 可供參考,但彼此間並無共識。更重要的是,這些指引建議的 tip 位置,都是基於術後的胸部 X 光片來定位,而不是經由術中的 X 光透視攝影來定位。因此,研究 tip 的位置在「術中的 X 光透視攝影」與「術後的胸部 X 光」兩者間的關係,即為本篇論文的研究目標。
注射座植入與後續照護,是吳醫師所鑽研的重要領域之一。不斷地致力於精進流程與解決技術上的困境,正是吳醫師本篇論文想跟世界分享的部分。
如果 tip 的位置在「術中的 X 光透視攝影」與「術後的胸部 X 光」之間的差距小於 1 cm,歸屬於 nonmigration group;若發現術後向頭側移位超過 1 cm 歸屬於 peripheral movement group;反之術後向腳側移位超過 1 cm 歸屬於 central movement group。
吳醫師研究 346 個案例後發現,有 221 例 (63.9%) 為 nonmigration group、有 67 例 (19.4%) 為 peripheral movement group、有 58 例 (16.8%) 為 central movement group。另外,身高較矮、上腔靜脈位於頭臂靜脈匯流處的直徑較大、置入的導管較長,都是出現向中央移位 (central migration) 的危險因子。
期刊介紹
Medicine 是一般內科學 (medicine, general and internal) 分類中的 top 10% 頂尖期刊,創刊於 1922 年。Impact factor 一直維持在 4 到 5 之間,2014 年為 5.723 分,由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所出版,是科學史上很傳奇的高影響力期刊。
2015 年起,撤除 paywall,改為全面開放,並將營運模式轉成 open access,向投稿的作者收取文章處理費。在學術圈引起了不少討論。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Medicine 是從傳統期刊轉型,過程面臨的辛苦與調整,是完全不一樣的,產生的影響力也截然不同。
Medicine 剛轉型一年,蜜月期中,需要 impact factor 的朋友,請趕快上車。2016 年中 JCR 公布 impact factor 時,值得繼續注意。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前往臉書 [open access journal 討論:PLOS ONE vs Medicine] 討論串,進一步閱讀,加入討論。
再次恭喜吳醫師!
吳青陽醫師與新思惟
- 吳青陽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一梯次
- 吳青陽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四梯次
- [快訊] 賀!吳青陽醫師,研究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 突破自己的一大步!(吳青陽 醫師)
-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 講者
- [快訊] 吳青陽醫師之肺癌研究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 [快訊] 吳青陽醫師植入式注射座研究文章,獲 Medicine 刊登!
- [快訊] 吳青陽醫師縱膈腔單孔內視鏡手術成果,獲 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刊登!
- [快訊] 吳青陽醫師 observational study,獲 Medicine 刊登!
- [快訊] 吳青陽醫師兩篇不同系列之研究文章,獲 Medicine 同期刊登!
- [快訊] 吳青陽醫師關於膿胸與主動脈瘤的關係之健保資料庫世代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