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手取經,超實戰的課程。

 

作者:台中榮總 陳韋辰 醫師

 

 

CLIP_20180624_1016

 

 

猶記得當初報考醫學院的時候,那時高中的熱血志向,就是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幫助不治之症的進展。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其實懵懵懂懂的大一學生,還不知道研究到底是什麼。

 

第一次接觸研究,是醫學院大二升大三暑假參加國科會計畫,從原本體外動物實驗的結果進到動物實驗。當時,由老師學長姐帶著 Lab meeting、養細胞、做 ELISA、餵小鼠吃藥,到最後結果統計出來,還在院內參加海報發表。可惜自認大三課業漸重,考試和報告無法兼顧,就暫時擱置而沒有繼續。

 

 

不知何去何從的研究之路……

 

直到當上住院醫師,在醫院的院內公布欄看到有關研究和寫作的課程,開始利用空檔去聽聽看,進而認識了陳一銘醫師,還因為回高中母校探望老師,發現他是高中的學長。

 

然而,聽了這麼多院內研究、寫作、英修、倫理課程,也有過幾次科內參加學會貼海報的經驗,但在實際撰寫文章的過程還是像無頭蒼蠅,花了很多時間卻沒什麼產出,不知何去何從,即使心理嚮往寫作發表,之後也裹足不前。

 

聚餐聊天和幾次參加醫學會,才知道同屆同科的朋友早已開始寫作,發表的海報、研究的題目更是我難望其項背。觀望了好久,終於下定決心報名新思惟課程。

 

一開始還不知道這麼熱門,幾個月前就額滿了。秉持搶演唱會票的心態,開始固定每個月上新思惟網站,終於這次課程一出,沒多久就報名成功。

 

蔡校長在上課前就逐一臉書問候,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很用心、注重服務體驗的課程。

 

 

寫作、投稿經驗,傾囊相授。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講堂很新,教室設備看起來很專業。前一天北上的我很早就報到,領到精美的名牌和講義後,工作人員引導到前面的位置,幫我插上筆電的電源。

 

第一堂課,蔡校長道出大家的心聲:資源少、個案少、害怕統計、不知道怎麼寫、建議多但不知道怎麼選。吳昭慶醫師從編輯的角度,告訴我們一篇文章投稿後,如何審查乃至回覆審查的過程,存活的文章大概只有一個標準差。

 

吳青陽醫師和我們分享,他從一個什麼都沒有、開刀種類不多的情況開始寫作(正如我現在的狀況),到如國父十一次革命的漫長投稿奮鬥過程,乃至於今天站上國際舞台得獎的心路歷程。

 

這些老師們都用實際的經歷引導,用明確的重點作系統性歸納,把寫作投稿過程中的眉眉角角都再三強調,耳提面命。

 

 

實戰為主的課程,令人收穫滿載。

 

中午三個小時的統計圖表練習,是前所未有的統計製圖體驗。

 

不過……「統計製圖大賽」?我不會統計,不會製圖,也要參賽嗎?

 

在蔡校長的提點下,MedCalc 似乎讓統計不那麼令人敬畏,最終圖表也順利地產出,儘管過程中有不少地方需要救援,但助教群隨時都在旁邊,搬著折凳來為我們耐心解答。這還是第一次為了統計差點忘記要吃午餐。

 

結束短短三小時的統計製圖之旅,下午的課程,吳昭慶醫師以豐富的實戰經驗分享論文 revision 到 accept 的過程,還有稀少但英勇、最後成功扳回一城的非常上訴事蹟。

 

吳青陽醫師則跟早上一樣,用自身實務經驗分享,以胸腔外科從作 PPT(Port、Pigtail、Tracheostomy)開始,告訴我們先求有再求好,利用手邊資源,持之以恆。最後吳昭慶醫師和我們分享,十年在神經外科投稿耕耘的經驗,文章首重科學本質,有發表技術再額外加分。

 

對新手來說,最難的就是執行踏出那第一步。一整天的課程下來,收穫滿滿,最後製圖大賽雖然沒有得名,但也輸得心服口服,畢竟編輯的眼睛就像蔡校長一樣銳利。

 

 

不再害怕,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研究是為了解決臨床問題,促進醫學發展;而論文,則是實事求是用科學方法證明假說後,國際間統一的溝通方式。

 

參加了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之後,有了基本概念,並恢復了部分統計功能,心裡至少不再那麼害怕寫作。

 

雖然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雖然投稿不一定會 accept,但不投稿一定不會被 publish。拿到入場券的我,有朝一日也要成為專業玩家。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80624 (日) 第十二梯次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