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修正的投稿之路,堅持到登上 PubMed!

 

作者:台北慈濟醫院 麻醉部 林涵宇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涵宇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量測舌根厚度與困難插管關係之研究,獲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刊登!

 

 

CLIP_20181104_0828_umb

 

 

住院醫師階段,由於科部主任的帶領與鼓勵,在實驗室進行基礎研究。升上主治醫師後也憑藉這幾篇論文,順利取得部定教職。但是在雙胞胎兒子出生後,實在沒有時間繼續做基礎研究,遂將研究重心轉移至臨床研究,期待能一邊工作,一邊執行臨床收案。

 

 

運用下頷超音波,診斷困難呼吸道?

 

困難呼吸道處理(difficult airway management)一直是麻醉科醫師的夢魘,因此歷年來有非常多的研究,在探討相關的風險因子與評估診斷工具。

 

研究的發想,來自一次在手術房更衣室與一位耳鼻喉科學長的閒聊,學長提到他們會用下頷超音波(submental ultrasound)的測量參數,來評估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obstructive sleep apnea)的嚴重程度。這個想法讓我聯想到,自己在臨床上遇到 OSA 的病人,時常合併有困難呼吸道的狀況,我是否可以用下頷超音波的參數,來診斷困難呼吸道?

 

一般麻醉科醫師對超音波操作並不陌生,只不過我們主要是做超音波導引(ultrasound-guided)的血管穿刺或神經阻斷術,比較少拿來檢查上呼吸道。因此為了執行此研究,我特別跟耳鼻喉科醫師學習下頷部的超音波掃描。

 

 

在國際學會受到肯定,論文卻屢投屢退。

 

初步收集幾個個案,發現在下頷超音波的幾個參數,與臨床上喉頭鏡挑管(difficult laryngoscopy)的困難程度沒有相關性,但是其中的舌根厚度(TBT; tongue base thickness)以及雙側舌動脈間距(DLA; distance between lingual arteries),卻可以用來預測困難面罩通氣(DMV;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的難易,而且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我們將此 pilot study 的結果整理成 abstract,投稿至 2018 Euroanaesthesia(歐洲麻醉醫學年會),不但被大會接受,還被選為該年會的 Best Abstract Prize,為此我還特地飛到丹麥去做 oral presentation。回國之後,我繼續收案到足夠的 sample size 後,開始準備把 data 寫成正式的論文。

 

但是,當時我對於圖表的處理、統計的細節和投稿的技巧不是很有把握,於是我參加新思惟舉辦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程中,我學會自己跑 ROC curve,並且畫出能夠投稿到期刊水準的圖表,也學習到以 reviewer 和 editor 的心態去揣摩的投稿策略。

 

然而,投稿的過程並非十分順利,由於收案的方式有一些先天的問題,一直被 reviewer 質問,因此接連投稿包括:Anaesthesia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 Computing 等雜誌都被拒絕。但是這個過程,許多 reviewer 都給我很有建設性的意見,因此我每次被拒絕都會針對問題做修正。

 

 

不輕言放手,直到 PubMed 到手!

 

直到去年 2020 年全球爆發 COVID-19,我想到這個研究可以幫助到前線醫療人員。因為傳統的呼吸道評估方式,例如 Mallampati classification,病人多半必須張開嘴巴,這樣會增加評估人員接觸到呼吸道飛沫的風險。

 

而我的研究是運用 submental ultrasound 的參數來評估呼吸道,找出困難面罩通氣的個案,整個過程病人不用張開嘴巴,甚至可以戴著口罩接受檢查,大大降低評估人員曝露於致命呼吸道病毒(SARS-CoV-2)的風險。

 

我把這樣的說明加入原先論文的 discussion 當中,在耳鼻喉科學長的建議之下將論文投稿至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總算收到 major revision 的回信,經過我們團隊逐條仔細回覆 reviewer 的問題,以及對論文做適度修正之後,就順利被接受刊登了。

 

感謝新思惟的課程,提供非常實用的論文撰寫、整理與投稿的知識與技巧,讓我順利達陣。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課程相關 並標籤為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