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偕醫院 麻醉科 林盈均 醫師
相關文章: [快訊] 林盈均醫師參與團隊探討燒燙傷背景疼痛控制的止痛藥消耗量相關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工作上,意料之外的挑戰!
時間回到 2015 年 6 月 27 日晚上,所有新聞台都在報導八仙塵爆的慘況。那時我正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仍在尋找合適的論文主題,當下並未意識到接下來的工作將會有巨大的改變。
隔天上班,值班學長訴說去急診幫忙的情況,除了一些懷疑嗆傷者、大部份病患皆由外科處理傷勢,因此麻醉科當晚並沒有特別忙亂。幾天後開刀房的手術多了起來,離開醫學中心的整外醫師也自願回來幫忙,一整區的開刀房都分隔出來給清創與植皮手術專用。
頭幾天還算平順,等到重症患者穩定到可以轉送到開刀房手術時,才是惡夢的開始:居高不下的心跳、持低不升的血壓、在夾縫中尋找完整皮膚打中央靜脈導管、還有那腫到沒有空間換管的口腔。
幾個禮拜後,挑戰變成了僵硬的皮膚、找不到的血管、抬不起的下巴和張不開口的插管。經過幾個月時間才逐漸回復到過往步調,大面積燒傷病患成了開刀房的少數,只剩下待修整的疤痕提醒著對某些人而言不會真正結束的那場意外。
回顧並分析臨床資料
在這漫長過程,召開了許多次的跨科整合會議,麻醉科參與了疼痛控制與手術麻醉的協助。突增的業務以及為了讓每個接班人員都知道如何協助,我們協調出相關流程、記錄表格便於溝通與調整。
大部份病人出院後,科裡便開始回顧照護八仙塵爆病患時期的相關資料,此時我進入了這個分析團隊。如上段內容所述,當時以臨床任務為優先導向的紀錄策略,成為了本篇論文的的缺陷,因為許多細節已遺失。
我們這篇論文的最大優勢在於一致的病人族群、單一的受傷機轉、相同的住院條件、與一致的處理流程;也因此在跑完許多統計分析後,看不到差異或有臨床意義的結果。
比對了所謂好論文該有的特質後(包括嚴謹度、意義性、新穎度),投稿前就很難感到樂觀。就當作是這幾個月辛苦的回顧報告,依舊走上了投稿之路。
曠日耗時的投稿歷程
上過新思惟的研究課程,當然不表示投稿過程一定順遂無礙,但可以預期將如何發展。
如預期中地,分數較高的期刊希望有更嚴謹、完整、與創新的內容,經過幾次嘗試與等待期刊回覆的時間,兩年後才收到 major revision 的消息,此時總算看到了可期待的盡頭。
第一次嘗試回覆 major revision,如課程建議的感謝 reviewer 回饋並補上資料,無法補齊數據的項目則如實告知。依著這樣的語調,第一次 revision 後就收到了接受函,這階段任務終於算是結束了。
有趣的是,論文一開始就請在外留學多年的醫師協助潤飾過,但或許文法、修辭與 reviewer 的習慣有異,還是收到了請求英修的建議。委婉說明「文章已經英修過了,如果再送英修公司會更好、我們也誠心接受」後,就沒有再因為英文接到提問。後來和前輩們討論,才知道英修公司幫忙寫的 cover letter 會提及已英修的現況,或許一開始就這樣宣告會少去解釋的麻煩吧!
Original article 初體驗
雖然這次的論文主題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做為 original article 的初次練習是十分好的經驗,也感謝主編們願意給予這個機會讓我走完了一趟旅程。
或許題目並不難找,但在有想法的同時就應該擬定目標,保護資料的完整性,讓未來的研究有更多可能。並把好文章的條件拿出來比對、有目的的進行,才能比單純的幸運與傻勁有更好的出發點。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