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才知道,那些投稿卡關的問題,課堂上都有教!

 

作者:台北榮總 急診部 廖柏翔 醫師

相關文章:廖柏翔醫師團隊,關於 2015 八仙塵爆燒傷患者,之後產生血液感染之預測因子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0_innovarad_jfma_liaoph_02_share_CLIP_20200412_1147

 

 

這篇探討燒燙傷病人的早期感染指標的文章,是我在住院醫師第一年時收集本院急診收治的八仙塵暴病人臨床資料和數值後,索性自己跑了 AUROC 分析,發現可能有一些預測效力。原先認為僅 35 人而已的資料,拿去出國報告(2019 歐洲急診醫學會)就好了,寫成論文的可能性不高,但兩位指導老師,李怡姿醫師和侯重光主任,看到都一直鼓勵我,都已經有圖和表了,就好好把它完成。

 

 

初心者的大難關

 

這算是我第一篇大篇的 original article,開頭寫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大概花了兩天,查一下之前的人如何寫,可以模仿出個大概。然而對初寫論文者,應該大家最頭痛、最痛苦的就是進入 discussion 段落。

 

我的文章就在 discussion 段落卡了大概四個多月(應該說心累就逃避就這樣擺著,每次和指導老師上班就會被提醒,還被手把手的教學各段落要怎麼安排),最後是在一個文思泉湧(該面對)的白班轉夜班的熬夜調時差夜晚,自己想了很多點可以寫,找論文應證我的想法,到最後把它硬寫出來。

 

 

恩師指出論文盲點

 

後來交給通訊作者李怡姿老師修改後,老師對於我的建議是「你是紅花、其他人都是綠葉」,我們不是在寫 review article,不是在報告之前別人誰寫了什麼有什麼發現,而是,他們都只是拿來 support 我的 data 和 results 沒有問題,的確有這個可能性。

 

就這樣,李老師非常認真的印出我所有的 references,熟讀畫重點(我看到後整個很感動老師這麼用心),並大修我的文章,中間對於我的資料有疑問,找到機會我們就進行討論。改完變得更精練、更準確,拿到第一版老師修改版本後,根本就是一篇新的文章。個人認為有老師教怎麼寫,帶著寫,真的很幸福!比只會退回稿件給學生、講一些空話來的實際很多。

 

 

來上課才知道,教的都用得到!

 

這篇投稿出去後,才去上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真的相見恨晚,裡面有優化圖表視覺質感的各種細節教學、有在 MedCalc 整理 raw data 的秘訣,更有著「如何寫 discussion」的討論。當講師在台上詢問大家「覺得哪個段落最難寫?」台下窸窸窣窣,大多人都莞爾一笑回答「discussion」。於是講師分享了他的架構和思考方法,說老實話,只要自己寫過一篇,就會知道他說的癥結點和門檻在哪裡。

 

新思惟的課程標榜能讓大家減少痛苦期,避開一些初寫者常犯的錯誤和糾結,就這點來說,真的很值回票價。很快的,這些技巧和實用技能,馬上可以讓我運用到下一篇去!

 

 

有貴人相助,自己更要加油。

 

這篇文章也算是坎坷,當時因考慮到 COVID-19 在國外大流行,國外感染類期刊都會收 COVID-19 的文章,所以我們才想說投投看 JFMA,結果沒想到,文章就這樣躺在 reviewer 那裡快五個月,後來我們主動打電話去台大辦公室追蹤進度,得到了 revision 的回覆,重新整理資料和加入部分段落,強調為何預測感染對於燒燙傷病人如此重要的脈絡後,最終在一次的 revision 後,順利 accepted!開心!

 

最後要感謝的,還是指導老師們的熱心和堅持,沒有他們循循善誘(真的都是鼓勵,一點責備、催促、或逼迫都沒有),我才能有堅定的信念相信寫出來不會變垃圾,會變成可以登上 SCI 的文章。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0412 (日) 第十六梯次,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