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廖柏翔醫師團隊,關於 2015 八仙塵爆燒傷患者,之後產生血液感染之預測因子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FMA_LiaoPH_02

 

 

文章介紹

 

嚴重燒燙傷患者,之後很常併發感染症,但目前關於預測感染症的早期指標研究尚少,廖醫師團隊,預計藉由 2015 年八仙塵爆的患者做事後分析,看看有沒有方便且有效的指標,能預測之後產生的血液感染。

 

在 2015 年的八仙塵爆中,共造成 499 位燒燙傷患者,其中 35 位送到台北榮總治療,中位數燒燙傷體表面積為 54%。全數是年輕且並無其他健康疾病的族群。治療過程中,14 位(40%)產生了血液感染,最常出現的是 Actinetobacter baumannii 菌,多數為 carbapenum 抗藥性,且預後不佳。

 

經分析各種因素,並尋找最佳切點後,作者群認為,revised Baux score >76、TBSA >55% 以及白血球 > 16200/mm3,是三個值得考慮的早期指標,用以預測燒燙傷後的血液感染。

 

八仙塵爆的確是很不幸的事,在照顧過程中,若能藉由回顧研究,萃取出許多重要的指標,或許能對日後的大量燒燙傷照護,提供更多的資訊。以本研究為例,早期辨認出可能產生血液感染的族群,甚至猜測可能致病的菌種,在使用抗生素,以及照護上,便可提前因應。

 

 

恭喜廖醫師!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 = Taiwan yi zhi(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的官方期刊。JF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6 年的 1.969 躍升至 2019 年的 3.008,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2(42/165) 期刊。

 

《臺灣醫誌》是本非常傳奇的雜誌,發行超過一百年,其內容本身,就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

 

其前身為 1899 年發行到 1901 年的《臺灣醫事雜誌》(簡稱《醫事雜誌》)。之後 1902 年,臺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簡稱《臺灣醫誌》)。所使用的語言,曾有古日文、日文、中文與英文,見證了臺灣的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其中日治後期,許多醫師會員響應改姓名運動,在「會員動靜」中也詳細記錄了這些改名對照與過程,能看到一代知識份子的認同轉變,非常有歷史感。

 

台大的歷史研究團隊,找齊了所有的刊物,作了數位化,並完成資料庫建置,是相當浩大的工程。

 

「日治時期許多細菌名、病名是以德語發音拼出之日文片假名,所以不僅當時的人對同一名稱有不同寫法,而當時名稱又與現在用語不同,加上 1899 年創刊時正是處於日文文言文時代,所以現在的人很難看懂,更何況是醫學方面的專有名詞。所以,1945 年以前的篇名之下附有中文翻譯,方便使用者利用,也藉此可以將不同的日文名稱,全部用現代醫學用語統一起來。」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這篇:「百年臺灣醫學史(1899~1999)」資料庫序文

 

 

廖柏翔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