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皮膚病的熱情 X 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作者:台中皮膚科診所 蔡逸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蔡逸群醫師關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在兒童與成人的臨床差異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刊登!

 

 

01_jaad_tsaiyc_04_share

 

 

初衷:推進臨床診斷技術疆界。

 

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是一種黴菌感染,因為丘疹類似青春痘,所以常常延誤治療。馬偕紀念醫院在十三年前,引進抹片診斷技術,只要挑破膿皰,將膿液抹在玻片上,再滴上染劑等待判讀,當天門診就可確診,讓病患能早日接受治療或免除切片手術的噩夢。

 

這次,我們的研究團隊(吳育弘醫師、王研人醫師、王仁佑醫師與我),為了能更了解這個疾病的全貌,便著手整裡近九年的臨床案例,並分析典型、不典型、成人與兒童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特色,寫成研究論文,期待能更快速精準的診斷皮屑芽孢菌毛囊炎。

 

 

團隊努力,讓成果刊登於領域內的頂尖期刊。

 

很榮幸的,皮膚科學領域的頂尖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刊登了我們的研究,這是美國皮膚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的官方期刊,2017 年的影響指數 (impact factor) 為 6.898,是皮膚科學領域中排名第二的期刊。

 

除了馬偕團隊的努力,新思惟《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也是幕後推手。課程中,蔡依橙醫師曾提到面對審稿者的問題,標準建議就是「Yes ! Yes!」大法,然後舉例常見狀況並逐一拆解。

 

雖然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沒有屬於自己的診斷碼和抹片檢查代碼,導致可能病例範圍過大,數量高達四萬筆。但在團隊努力下,經過半年的交叉比對、病例回溯,終於整理出代表性的 321 個案例。

 

 

審閱過程並不容易,逐一克服問題。

 

文章投稿後第一次 revision,我們鉅細靡遺地回覆了 12 個問題,甚至包含台北市 2015 年的溫濕度整理。第二次 revision,加碼回覆了 18 個問題,還重新分析 118 個病例的臉部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細節位置。第三次 revision,回覆了 6 個問題,修改圖表、重跑統計,終於獲得刊登。

 

吳昭慶醫師對臨床服務現狀相當熟悉,在課程中亦提供了有效建議,例如:從本科臨床服務出發,針對病例回顧做深入研究、想辦法找出對照組,並增加研究的可看性。

 

關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研究,這篇已是我們團隊的第二篇。第一篇論文中,我們將切片診斷個案分為典型與不典型來比較,對診斷準確性提出臆測;第二篇我們則將所有確診個案分為成人與兒童來比較,研究出病灶好發的年齡與部位。

 

辛苦撰寫的論文被刊登,是我在醫學領域中的一個里程碑。我更期許自己持續在臨床治療時,不僅能以治好病人為首要目標,更要以此為基石,繼續在醫療研究領域深造。在醫學上的持續進步,是我終生的學習目標。。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50726 (日) 第五梯次,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