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實作這比我念書,看一堆統計名詞來的有用!

 

作者:中山附醫 急診醫學部 許煥文 醫師

 

 

01_innovarad_HWHsu_CLIP_20181104_0541

 

 

身為一個急診醫師,平常別說做研究,連急診醫學會的課程都不見得有企圖心去參加。但新思惟的課程,上過的人都曉得,學費可是所費不貲。那我到底為什麼會突發奇想,也心甘情願地做了刷手,參加這次的課程,且聽我娓娓道來。

 

 

脫離舒適圈,外面的世界好寬廣!

 

因緣際會,今年專科考試完之後,廠商介紹參加了陳志金主任辦的課程,經由兩個周末下午,學員們學習如何 present。我還記得曾在上課聽聞:外國曾統計過,上台報告的痛苦指數可是比面對死亡還高。因此有這個機會可以增進自己,就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參加了。

 

可是一脫離舒適圈之後才發現,外面好多能人異士,別說演講技巧,光製作投影片的功夫,自己就輸人一大截。藉由那次的課程,期間發現大家一直提到新思惟在辦這些新創的課程,而那些檯面授課很厲害的老師,大多參加過相關課程。

 

 

有機會、有時間,為何不先試試看呢?

 

後來升上主治醫師,某天學長忽然走過來對我說:「對教學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考慮走教學型主治醫師?」身在醫學中心,想當然耳,面對教職一定會有升等發表 paper 的壓力,個人除了曾在住院醫師期間,運氣好,矇到一篇 SCI 的 image case report,其他研究、發表經驗是零。但是面對這樣的機會,其實心裡還是有鼓舞自己的聲音,既然選擇留在 center,何不試一下呢?

 

本來就知道新思惟有開設這樣的課程,於是馬上 Google,剛好當時三種論文工作坊都有開,心情好悸動,尤其看完蔡校長以及其他校友發表過的感想後,好像上完這全部的課程後,自己可以馬上從弱雞變成進化版的美國隊長,所向無敵。

 

可是礙於身邊沒有熟識的人參加過(一直待在舒適圈 XD),問其他有在做研究的學長,有沒有興趣一起上課,獲得的答案是,他們想先累積一些經驗之後再來上。

 

我覺得好奇怪?他們既然也想上新思惟的課程,代表可能也認同這些課程會有幫助,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累積某些經驗再上課呢?這樣時間不會被浪費嗎?正當猶豫不決的時候,想起其他校友寫過的心得,真正最貴的成本其實是生命!

 

後來校長在網路上,講解了這幾堂課的差異性,配合自己身為急診醫師的缺點:不會有固定病人,少有檢體可以蒐集的機會,尤其對 young V 而言,現在切進健保資料庫時間點有點晚,成本也相對高。因此最後我選擇了這堂課當作起點。

 

 

想逃跑,還好,校長來得正是時候!

 

為了今天這堂課,除了學費之外,也因為統計軟體只適用 Windows 介面,另外又買了筆電(沒辦法,以前的蘋果總是讓人回不去 XD),也認真地看了指定論文,並且再度翻了讓人拿起來就很好睡的統計書籍。

 

一早到了台北,又是個濕冷的天氣,除了讓人寒意增,更是讓人開始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傳說中的 have cold feet 效應嗎?)不管了,告訴自己高鐵 9 號出口,捷運紅轉綠,2 號出口左轉 200 公尺地下室一樓,就是了。

 

到了會場,其實很緊張,因為覺得來上課的同學應該都是很厲害的人,無形壓力漸大,報到完,進到會場。哇!跟網路照片長得一模一樣的蔡校長,很親切地過來寒暄,說要幫忙接充電器的插頭,真的很緊張,想說這主辦人也太親切了吧!後來發現他對每個人都這麼做,我事後想想,這應該是校長獨有的 ice breaking skill 吧。

 

 

投稿、統計,似乎都變得好簡單。

 

接著吳昭慶醫師打頭陣,破百 SCI 的寫手氣勢驚人,不囉嗦,一上課就直接破題,告訴我們他身為 editor 會如何審稿的過程。其實整個過程,跟我們平常在選讀那些 paper 有可看性類似,只是身為編輯,更重視其他讀者所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緊接著由吳青陽醫師上場,暖男的形象,緩緩地與我們分享他身為 reviewer 時會注意到的重點,以及他自身從 0 到 40 篇 SCI 文章的心路歷程。(其實當下真的很想問他,面對被 reject 十幾次的文章,為何還有毅力持續投稿,那時心情該如何面對、堅持、如何鼓舞自己?或是何時為好的退場點,paper 乾脆撤回不要了?可惜怕浪費其他人的時間,只好作罷。)

 

重頭戲,蔡校長上場,我真的只能說,聽完他上統計,真的覺得統計好簡單,簡單的不是內容,而是第一次遇到有人直接教我說如何做,先求懂如何做,再求其背後的涵義。

 

 

這些統計,才是真正符合我的需求!

 

因為我目前正在念研究所碩班,所裡老師通常都要求我們,要報告高 IF 或是排名前 20% 的領域文章,這樣的 paper 通常實驗設計都很好,但實驗設計好、蒐集人數多,代表這樣的研究,對於剛起步的我們,是不太可能有機會接觸到。因此人數少,不符合常態分布的無母數統計分析,就最適合我們這種研究的初學者了。而且事實上,這樣統計方式也才是我們臨床上最能容錯的統計方法。

 

接著實作課程,利用熊大、兔兔以及我最愛的饅頭人作為例子,雖然就像校長說的,都是一堆不會念出來的名字的統計方法,但經由實作,知道原來哪些是兩組互比、哪些是前後相比、哪些是三組互比乃至於生存曲線等,這短短幾個小時的實作課程,比我自己念書,看了一堆統計名詞來的更有用許多。

 

 

把上課所學,變成自己的能力!

 

當然課程不是毫無缺點,像我覺得這次指定論文,課堂上好像完全沒有著墨到,當然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吳昭慶醫師開放 Q&A 的時候,我們應該主動提問?因為其實老師都經驗老道,課後所留的發問時間其實都剛剛好。而且也完全沒有其他同學在課堂上提及指定論文這件事?心中狂 os 難道大家都沒有疑問?還是大家都是私下去問老師問題?

 

四點半,果真準時下了課,收拾時剛好聽到後面的同學們在討論。A 同學問 B 同學說,是第一次來上新思惟的課程嗎?B 回答不是,之前她有上過簡報課程;A 同學繼續問道,那妳覺得新思惟的課程如何?B 答道說:她覺得新思惟上課的內容給的是一種新的想法、觀念。她男友之前也有來上過簡報課程,但是回去並沒有多大的進步,倒是她自己覺得收穫很多。

 

古人云: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想確實是這樣,不管上完各式各樣的課程之後,我們要改變、進步,除了脫離舒適圈邁開第一步外,上完課之後的刻意練習、甚至是更進一步的,練習質的提升,才是最終能使上課所學變成自身的能力、技巧。

 

因此寫完這心得之後,我要持續來去練習我的 LINE restaurant 囉。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81104 (日) 第十三梯次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