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最有天分的,但可以是最努力的那一個。

 

作者:衛福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探討疥瘡病患罹患惡性貧血風險之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刊登!

 

 

01_TCRM_LiuJM_share13

 

 

譽之所至,謗亦隨之。

 

2017 年連續有幾篇文章都被接受,應該是自己與研究團隊的基本功越練越扎實的成果展現。但是,最近從不同地方、不約而同地接受到幾個消息,有點打擊到支撐自己一路努力的信念。

 

這幾個消息都傳達了相同的概念,就是群體內的資源皆已內定給某特定人士;而那些努力且已有成果發表的,不但沒有因此獲得肯定,反而在大家的面前被批評、被洗臉。

 

 

困境相似,體會更深。

 

那些批評的言語,恰巧跟之前蔡校長幾篇文章所寫內容十分類似。(瑋編按:請參考這裡這裡。)

 

  1. 要追求高分期刊像是 PNASCellNatureScienceJAMALancetNEJM,只發表低分文章,目標低下、不可取。
  2. 做這麼多健保資料庫論文!這種都不是「真科學」。投稿到 open access 期刊!這些期刊付錢就可以刊登。你還投到 Oncotarget!這本最近名聲不佳。我覺得你的研究前景不是很看好,你還得多加把勁。

 

我不是當事人,但聽到這種訊息、內心也涼了一半。因為當事人的學術著作發表量,整整比我多上一倍。

 

 

努力起步且有點成績後,困境依舊。

 

回想當初一篇文章都沒有的時候,真的覺得是逆風前行;沒想到發表了數篇文章後,不但仍是逆風、還加上暴雨狂風。全身被淋濕之外,連打在臉上的雨都是酸的。

 

回頭檢視自己,在投入學術研究一段時間後,目前雖可說有了一些基礎、已不再是新手,但距離成功,似乎還存在著一大段的距離。最近常捫心自問:「幾年下來雖然好像有點成果,但真有辦法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嗎?」

 

 

留下足跡,評價交給未來。

 

與其懷疑自己,然後甚麼都不做?我選擇繼續進行自己手邊的研究,繼續進修深造。學術之路,仍要繼續走下去;至於這條路到底是不是通往正確的方向,我想不是個人能預測的。

 

之前在 YouTube 上有人分享金鐘影帝吳慷仁得獎感言片段,我看完以後感觸很深,他說:「像我以前一樣、我也在等,等待一個曹導這種導演的眼光,選中了我。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選擇,幫幫我們,我們可以更好。也許我們不是最有天分的,但是,我們總是可以當最努力的那一個。」

 

是的,我也可以當最努力的那一個。在學術研究的路上繼續努力,準備好自己、充實自己,總會等到機會來臨、或多一點選擇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很多年輕的研究者值得被看見,即便是在這個資源相對缺乏的年代,我始終相信:「我們可以更好,值得更好!」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0705 (六) 第一梯次,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