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從開始有想法、形成問題,有個 idea 到寫成文章,其步驟與進度控制技巧大約如下。
閱讀文獻
閱讀文獻是最重要的步驟,萬一搜尋不夠徹底,您想到的是別人已經做過的,後續就會浪費很多時間,文章也會流浪很久不被接受。
我的作法是,用一個晚上仔細的搜尋,並印出所有我認為需要讀的論文,利用「無聊的 meeting」閱讀。放心,在醫院工作,絕對不缺無聊的 meeting。您懂的。
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不要認為 PubMed 可以搜尋到全部,因為關鍵字往往會有很多版本,如:MDCT / MSCT / multi-detector CT / multi-detector row CT / multi-slice CT / multi-section CT,這些竟然都講同樣的事情,而我們總是可能漏掉其中一個。
在 PubMed 做完初步搜尋後,利用已經找到的論文中,最後的 reference 去看有無漏網之魚,是很實用且重要的技巧。
無法規劃進度的狀況
Idea 出現,只是起頭,後續仍有許多變數。這時候想規劃進度,其實不是很容易。
以我來說,解決全身顯影劑注射問題的 contrast-covering time 概念,有了初步想法後,清晨五點就跑到醫院的工作站,用過去的影像,抽個數十例來看,確認自己想法到底對不對。(因為七點半就要晨會,之後時間就不是自己的,只好這麼早去看。)
然後開始制訂 protocol 跟規劃研究、送 IRB、通過、執行、收集資料、初步計算是否有意義,畫好圖表,全力寫作。
這裡頭有很多是您自己能掌控的,但 IRB 與通過要看委員開會進度,收案速度要靠天意,要一開始規劃好「進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以規劃進度的狀況
如果您已做臨床一陣子,建立了自己的資料庫,而且寫的是 review 或 retrospective study,事情就會變成可以掌控!
我從第一例心臟電腦斷層開始,就用 Excel 建立所有檢查的記錄,包括基本資料、臨床發現、可能寫作的意義,以及研究寫作時需要的各種參數。
建立資料庫的過程中,也陸續加入我認為重要的項目,很長一段時間我甚至是自己 key 資料的,只有辛苦過,才能確保收集的資訊我會用,也確保收集的參數正確。
建立了數千人的經驗後,當我忽然想到,「對耶,pulmonary hypertension 的經驗夠多了,應該可以來寫!」在自己的 Excel 撈出資料後,大概就能知道「這是一篇可以完成的論文」,用一到兩個週末,就能完成。週末的定義,是六日兩天都從 8am 到 8pm,共 24 小時連續工作。
成果,就是 AJR 的這篇。加上上課時所學的各種技巧,要從 0 到 1,並不困難。祝您的學術生涯,順利起飛!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