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里程碑,跨國合作首次挑戰 5 分期刊成功!

 

作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激素剝奪治療與失智風險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00_innovrad_cancers_liujm_30_share_nhird_093

 

 

我做到了!這是第一次論文發表能突破五分以上的重要關卡,心情大概像是台灣健兒在奧運殿堂勇奪獎牌同樣地激動與亢奮!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0705 (六) 第一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再寫里程碑,跨國合作首次挑戰 5 分期刊成功!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施打 COVID-19 疫苗後,產生暫時性耳鳴與耳蝸病變之個案研究,獲 QJM 刊登!

 

 

01_QJM_TsengPT_60

 

 

文章介紹

 

COVID-19 是全世界醫學界的新課題,全新的疾病、全新的挑戰。同樣的,相關的治療與疫苗,也有非常多未知的面向要去探索與認識。

 

曾秉濤醫師團隊,這次遇到一位患者,剛好在施打疫苗前,有例行做過聽力測驗,一切正常。但在打了第一劑 AZ 疫苗後,產生耳鳴與耳蝸病變,並在聽力檢測上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使用類固醇治療後,則恢復正常。這樣的可逆性耳鳴與耳蝸病變,又剛好有清楚的檢查結果佐證,為世界第一例,曾醫師於是將之整理分享。

 

這個個案報告,除了搭上 COVID-19 的醫學熱潮,也相當難得的有清楚的發病前中後量化數據記錄,很有說服力。對於治療與預後,也說明得很清楚。對於日後在臨床上遇到類似狀況的一線醫師,很有參考價值。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未分類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施打 COVID-19 疫苗後,產生暫時性耳鳴與耳蝸病變之個案研究,獲 QJM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激素剝奪治療與失智風險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01_cancers_LiuJM_30

 

 

文章介紹

 

對於晚期的攝護腺癌,雄激素剝奪療法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不過學界對於究竟雄激素剝奪療法,會不會增加失智的風險,並沒有定論。過去的研究,受限於樣本數小、追蹤時間短,以及種族差異,很難得到一體而論的結論。柳醫師團隊,預計使用臺灣與英國的健康資料庫,同時以大樣本、追蹤時間長、截然不同的種族,回答這個問題。

 

總共收入了 129126 位男性患者後,分析發現,雄激素剝奪療法並不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在英國不會,在臺灣也不會。

 

本研究最特別的地方,是同時使用臺灣與英國的資料庫,回答同一件事情,因為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顯示其結論可能有跨種族的應用性,讓整篇論文的臨床意義更為強大許多,是很聰明的作法。

 

 

恭喜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雄激素剝奪治療與失智風險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前中之遠距耳鼻喉科互動看診適用性研究,獲 Biomedical Journal 刊登!

 

 

01_BJ_WuCN_03

 

 

文章介紹

 

全世界都有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以及城鄉差距的問題,遠距醫療一直被認為是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不過,對於高度依賴技術的科別,像是耳鼻喉科,是不是真的能夠使用遠距醫療來診斷和治療呢?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臺灣在 2018 年增修了醫事法,吳醫師所在的高雄長庚醫院,是第一個試行的點,以網路連線台東長庚醫院,嘗試提供耳鼻喉科服務。19 個月來,診治了 123 位患者、218 次看診,52.6% 為耳朵問題。總體來說,49% 的患者需要耳鼻喉科特定的技術以做診斷和治療,其中最常見的是耳垢移除。

 

論文中也提供了照片,說明診斷器械可遠端遙控,治療則由當地醫護人員執行,但由耳鼻喉科醫師遠端指導,相當清楚。

 

在這 19 個月間,患者主觀認定的進步程度逐漸提高,從 62.0% 提升到 78.9%。疫情前,回診率跟結案率大概在 90% 左右。疫情來臨後回診率降低,但結案率與主觀進步程度不變。每個診次所節省的時間,都至少是 2 個小時以上的車程。

 

總結來說,作者群認為,耳鼻喉科遠距醫療是可行的,甚至在疫情流行期間也可繼續運作。

 

 

恭喜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前中之遠距耳鼻喉科互動看診適用性研究,獲 Biomedical Journal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戒菸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Addiction 刊登!

 

 

01_addiction_ZengBS_03_TsengPT_57

 

 

文章介紹

 

吸菸成癮主要的生理機轉,來自於尼古丁的成癮性,以及其擾亂大腦中數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執行功能。近年許多非侵入性腦刺激 NIBS 的研究,在治療尼古丁依賴性上有不錯的成績,這些非侵入性腦刺激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以及經顱直接電刺激 tDCS。兩位曾醫師的團隊,希望能統合這些研究,並找出潛在效果最佳的治療條件,於是有此分析。

 

共收入 12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有 710 位受試者。經網路統合分析比較後,10-Hz 的 rTMS 對 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x (DLPFC) 的刺激,對於降低患者吸菸頻率的效果最好。而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與對照組相比,其遵從性並無顯著差異。

 

作者總結認為,對前額葉做非侵入性的腦刺激,能降低患者吸菸的頻率與數量,治療的接受度也很好。

 

曾秉濤醫師,在第一線診所執業時,對於各種可能提供的治療與協助,均會嘗試搜尋文獻,提供實證基礎。如果研究很多,但還沒有人做統合分析時,便會快速整理,並發表統合分析論文。自己的實證自己寫,而且幾乎都登在高分期刊,很有意思,也相當勵志!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戒菸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Addic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