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降低大腸癌術前術後輸血量方法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Current Oncology 刊登!

 

 

01_CO_WuMK_08_TsengPT_61

 

 

文章介紹

 

大腸癌手術前以及手術後,如果因為失血較多,需要大量輸血的話,其預後較差。到底有甚麼方法可以減少輸血量呢?過去有很多的研究,使用不同的技術,但到底該用哪一種紅血球生成素,該用高劑量還是低劑量,如果用鐵劑的話,該用靜脈注射的還是用口服的,這些目前都沒有確定的結果,曾醫師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網路統合分析。

 

經過統合 7 篇文章共 688 人後,發現高劑量的人類重組紅血球生成素,加上口服鐵劑,對於降低大腸癌手術前後的輸血量,效果最好。

 

這種臨床上的抉擇,過去都靠著醫師對原理的理解,加上個人經驗的累積,但如果在思考這些問題時,除了查閱文獻,還順道做個統合,除了對自己的臨床照護有幫助,也能增加論文發表量!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降低大腸癌術前術後輸血量方法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Current Onc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食道癌患者的電腦斷層影像品質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01_cancers_ChangCB_03_WuCY_23

 

 

文章介紹

 

對於食道癌患者來說,治療前的胸腔電腦斷層很重要,因為這能讓我們知道疾病的範圍、淋巴結的狀況,以及是否有周邊轉移。

 

這類胸腔電腦斷層,一般都是從周邊的靜脈導管注射顯影劑,增亮血管以及相關血管性豐富的區域,清楚看到各種不同組織的交界。不過,周邊靜脈注射,往往會造成鎖骨下靜脈累積許多剩餘藥劑,在評估縱膈腔狀況時,可能受到假影影響。另外,也因為鎖骨下靜脈的顯影劑堆積,實際進到全身循環的顯影劑量較低,導致顯影不足。

 

如果改為中央靜脈導管注射顯影劑,可能可以改善這個問題,但因為中央靜脈導管施打不易,一般在施打顯影劑時,會盡量避開,以免影響或甚至破壞管路。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安全的注射流程,而且證明中央注射的確效果更好,或許可以改變既有的工作流程與觀念。

 

吳醫師團隊,就針對這樣的需求,去設計了一個嚴謹的研究,連續 50 位患者,在合併化療與放療治療之前,使用中央靜脈導管注射,再做一次電腦斷層,並與之前使用周邊靜脈注射的診斷用電腦斷層做比較,而且整個過程使用 blinded review。

 

結果發現,使用中央靜脈導管注射,整體顯影更好,假影更少,甚至有些患者的癌症分期因此改變,對於胸腔電腦斷層的施作技術,相當具有啟發性!

 

 

恭喜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關於食道癌患者的電腦斷層影像品質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梁怡珈醫師團隊,關於虹膜爪式晶體,該放在前房或瞳孔後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01_medicina_LiangIC_02

 

 

文章介紹

 

人工水晶體,一般是放在原本水晶體的位置。但在某些狀況下,原本水晶體的固定結構不可用,就只好放在別的位置固定,以虹膜爪式人工水晶體來說,可以放在虹膜前或虹膜後。不過,究竟放前面還是放後面比較好,目前沒有定論。梁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6 篇,包括一篇隨機對照研究,以及 5 篇回溯性個案系列。觀察的主要療效指標為術前術後視覺精確度的改變。次要療效指標為術前術後眼內壓改變、內皮細胞計數、術後眼內壓升高勝算比、黃斑部水腫勝算比。

 

統合後發現,術前術後視覺精確度、術前術後眼內壓升高勝算比,都沒有差異。但放在虹膜前的組別,有較少的眼壓降低與較多的黃斑部水腫。

 

作者總結,虹膜爪式人工水晶體,放在虹膜前或虹膜後,其視覺精確度預後差不多,但在降眼壓以及黃斑部水腫部分,虹膜後的表現似乎好一點。未來或許可以設計更多的隨機對照研究,來確認統合分析所發現的方向。

 

臨床上遇到決策問題,搜尋文獻如果沒有確定結果的話,把找到的資料統合起來試試看,或許就能找到寫作的題材!

 

 

恭喜梁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梁怡珈醫師團隊,關於虹膜爪式晶體,該放在前房或瞳孔後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李子豪醫師團隊,關於 PPI 類胃藥影響 HIV/HCV 治療效果之研究,獲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刊登!

 

 

01_JVH_LeeTH_02

 

 

文章介紹

 

HIV 與 HCV,由於傳染途徑類似,常見患者的合併感染。在治療 HCV 時,常用的抗病毒藥為 LDV/SOF。不過,LDV/SOF 的吸收,需要較低的胃酸環境,過去有研究發現,使用制酸劑,尤其 PPI 和 H2B 類藥物,可能會影響吸收,並造成較差的治療效果。

 

李醫師與其團隊,預計根據自家榮民體系的資料,回溯分析,使用 PPI 與 H2B,會不會造成抗病毒藥治療效果下降。經過詳細的研究設計,並控制各種變項後,PPI 被發現的確與 LDV/SOF 較差的治療效果有關,尤其 HIV/HCV 共同感染者。

 

對於一個新發現的藥物交互作用,用自己體系在數量與資料品質上的強項,嘗試回答次族群的狀況,是個很好的臨床研究題材!

 

 

恭喜李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李子豪醫師團隊,關於 PPI 類胃藥影響 HIV/HCV 治療效果之研究,獲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葉威志醫師團隊,關於局部癲癇患者發作間歇期心律變異性之研究,獲 Seizure 刊登!

 

 

01_seizure_YehWC_05

 

 

文章介紹

 

心律變異性,一般被認為是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也反映了身體對於各種外界刺激的變化。不過,對於癲癇患者的心律變異性研究尚少,葉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這個部分做些探索。

 

研究收入了 54 位患者,都是局部癲癇患者,並接受藥物控制中。而且為了避開不同藥物交互作用的影響,這個研究只收入單一種治療藥物的患者。記錄其睡眠中之腦電圖與心電圖後做分析,發現年紀越大的患者,心律變異性越小,在不同的癲癇分類中,FBTCS 的心律變異性,比 FIAS 的明顯較小。而心律變異性與性別或所使用的抗癲癇藥物無關。

 

作者認為,在局部癲癇的患者中,較年長的患者心律變異性低,FBTCS 的患者心律變異性低,也意味著這些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較差。

 

針對臨床上特定的病人族群,收集足夠的量化資料,嘗試去找出一些目前文獻上還沒有被回答並記錄的領域,提出數據,能逐漸拓展人類對疾病的認知,也是臨床研究的好題目。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葉威志醫師團隊,關於局部癲癇患者發作間歇期心律變異性之研究,獲 Seizure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