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治療慢性偏頭痛之單株抗體藥物統合分析,獲 Neurotherapeutics 刊登!

 

 

01_neurotherapeutics_TsengPT_62

 

 

文章介紹

 

慢性偏頭痛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目前的新藥物,是針對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作用的單株抗體,目前有四種主要的藥物,且治療劑量頗為多元,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統合既有文獻,看看究竟哪種藥物、哪種劑量最好,並用各種不同的評估方式,來評估療效與副作用等。

 

經過收入 13 篇統合分析,共 5634 位受試者,曾醫師團隊歸納出了以下各種狀況的最佳藥物,包括:最能降低每月偏頭痛天數、最有效反應藥物、最有效降低急性偏頭痛藥物使用、最低退出率(意指能持續用藥)等,也同時找出了最多副作用的藥物和劑量組合。整體來說,CGRP 的單株抗體,有很好的安全性、接受度、治療效果。

 

對於新種類的藥物,當商品與劑量百花齊放時,使用網絡統合分析,間接與直接並用去比較,嘗試找出最好的選擇,並避開較多副作用的組別,是很不錯的研究方向。曾醫師團隊回答了重要的新臨床問題,也因此登上高分期刊。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治療慢性偏頭痛之單株抗體藥物統合分析,獲 Neurotherapeutic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對隔膜前與眼窩蜂窩組織炎之特性研究,獲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01_BJO_ShihEJ_02

 

 

文章介紹

 

眼窩附近的感染,包括隔膜前蜂窩組織炎以及眼窩蜂窩組織炎,雖然少見,卻是臨床上需要警覺的狀況,因為如果控制不好,患者可能會有失明的風險。

 

施醫師與其團隊,使用高雄榮總的 20 年資料,共 224 位患者,並根據時間分成前十年與後十年兩組,分析整體的疾病改變狀況。發現整體來說,女性較多,且號發於冬天。成因部分,常因淚囊炎與麥粒腫而造成,結膜炎的比例增加,但鼻竇炎的比例降低。

 

文章中並列出常見的菌種,並注意到近十年來,有部分的抗生素效果開始變差,與菌種逐漸產生抗藥性有關。這些隨著時間改變的趨勢資訊,對於日後臨床醫師選用藥物,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常有同學問,如果我的研究只有疾病組,沒有對照組,該怎麼辦?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示範。我們可以用時間來切,對比統計,就能得出趨勢。如果疾病少見,數量不多也沒關係,我們可以拉長時間,讓個案數足夠統計,畢竟,你遇得少,其他醫院也不見得多,重點是我們是否找出一些值得分享的洞見與細節。

 

施醫師從 PGY 時期就開始學習論文寫作、簡報能力與個人品牌,近來整合發展效益相當不錯,也已掌握寫作相關技巧,在住院醫師時期就有 Q1 期刊刊登,很不容易!

 

 

恭喜施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對隔膜前與眼窩蜂窩組織炎之特性研究,獲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徐清樺護理師團隊,關於心臟移植患者產生失志症後群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刊登!

 

 

01_JCN_HsuCH_01

 

 

文章介紹

 

心臟移植是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僅剩不多的治療選擇,而且因為捐贈者有限,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並不知道是否能排到,即使最後真的換到了心臟,之前心臟衰竭過程中所體驗的生理與心理的無力感,甚至心臟移植後重新適應新的生活狀態,都可能導致患者產生失志症後群,也就是對人生失去意義感,面對壓力,感到無助、無能。

 

徐護理師,運用振興醫院大量心臟病患者與移植案例的特色,研究心臟移植後患者產生失志症候群的狀況,希望能對這個領域做更多的探索與報告。研究發現,約有 35.8% 的患者產生失志症候群,而臺灣的患者群往往會使用較為正向的詞彙,這或許跟文化傾向於隱藏自己的弱點有關。

 

如果我們工作的環境,有醫療上的特色,可以考慮針對這個特色族群做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索,在強項上發揮,一直是臨床研究的好方向。

 

 

恭喜徐護理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徐清樺護理師團隊,關於心臟移植患者產生失志症後群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刊登! 已關閉迴響。

2021 / 10 / 17(日)報名額滿

 

 

thanks-01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已報名額滿。

 

如果您對我們的各種工作坊和活動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1017 (日) 第十八梯次 | 已標籤 , | 2021 / 10 / 17(日)報名額滿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在內視鏡手術中使用 ICG 血管攝影定位副甲狀腺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01_JPM_LiangTJ_12

 

 

文章介紹

 

在甲狀腺手術時,要盡量避免傷到副甲狀腺,但副甲狀腺實在太小,且其位置可能有變異,導致臨床上偶爾還是會有誤切或無法保留的狀況。靛氰綠 ICG 血管攝影,藉由靜脈注射 ICG,使副甲狀腺變得明顯,避免誤傷,在手術上越來越被採用。

 

不過,之前的研究都是以傳統手術方式,觀察 ICG 血管攝影的效用,對於梁宗榮醫師專精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則尚無相關資訊。梁醫師決定針對這個部分做研究。

 

經過收入 60 位患者共 159 個副甲狀腺,總共有 135 個副甲狀腺被觀察到,也包括 9 個(5.7%)只能用 ICG 血管攝影看到的狀況。因為 ICG 不只有定位的效果,還能觀察該副甲狀腺的血管性,經過統計也發現,如果患者能保留血管性良好的副甲狀腺,術後比較不會發生副甲狀腺低下症,補充鈣質的其間也會比較短。

 

本文特別之處,在於同時用了偵測率與顯影程度,做定位與功能的研究。而圖片部分更是一絕,在角度、位置、大小上都做到一模一樣,使得讀者非常容易觀察副甲狀腺在不同狀態的變化,其影像處理堪稱經典!

 

 

20211001_153402

 

 

 

恭喜梁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在內視鏡手術中使用 ICG 血管攝影定位副甲狀腺研究,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