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幽門螺旋桿菌與攝護腺癌患者死亡風險之研究,獲 Cancer Medicine 刊登!
很高興又能分享論文的心得。在書寫心得的過程中,重新梳理每一次論文從發想到寫作、投稿到 revise、最後順利刊登的歷程,感覺自己成長收穫了很多,也希望能幫助到閱讀心得文章的朋友們。
作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泌尿科 柳瑞明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柳瑞明醫師團隊,關於幽門螺旋桿菌與攝護腺癌患者死亡風險之研究,獲 Cancer Medicine 刊登!
很高興又能分享論文的心得。在書寫心得的過程中,重新梳理每一次論文從發想到寫作、投稿到 revise、最後順利刊登的歷程,感覺自己成長收穫了很多,也希望能幫助到閱讀心得文章的朋友們。
亞洲人的胃癌多、胃潰瘍多,但攝護腺癌相對西方人來得少,柳醫師與其團隊,對於這樣的發生率差異有興趣,思考是否有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的盛行率有關,尤其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可能影響男性激素的活性,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鎖定臺灣健保資料庫中的攝護腺癌經雄激素剝奪治療的患者,並根據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分成兩組。經傾向分數配對後,找出 3022 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 6044 位無感染者做比較,結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的確總死亡率跟攝護腺癌死亡率都較低,雖然比例僅為 0.90 與 0.88,但統計上的確有差異。
使用大型資料庫,對於懷疑可能有關的疾病做探勘,可以找出潛在相關的因子,也能提供給基礎研究者更多資訊,對於日後拆解更大的謎團會有幫助。
恭喜柳醫師!
痙攣,往往是因為上運動神經元病變造成的。中風後的患者,可能在四週內就會出現,即使長期來說,中風倖存者在一年後,也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產生痙攣。
過去最常見的治療,是注射肉毒桿菌素,不過最近使用震波治療的文獻與臨床經驗也越來越多。
震波治療,是使用類似超音波的探頭,對目標肌肉作刺激,只是震波頻率比超音波低很多。吳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作文獻回顧,協助剛想了解這個領域的新進者,能快速掌握相關知識。
本文回顧了震波治療痙攣的可能機轉,包括一氧化氮生成、降低運動神經元興奮度、誘發神經肌肉傳導功能異常、直接造成組織特性改變等。治療的部位與效果、技術參數,應用在中風後的上肢與下肢、腦性麻痺患者、多發性硬化患者,均有回顧。短期來說,震波效果不錯,但功能恢復方面則仍待觀察。與主流肉毒桿菌素注射的比較,以及並用,也有著墨。
本文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群包括了美國、土耳其、臺灣的學者,是多國學者的合作發表。文中並有自行繪製的示意圖,很有意思。
恭喜吳醫師!
如果能夠發展出一個新的預後指標,能有效預測患者預後,又能用既有的抽血資訊快速計算,在臨床上就可能成為很方便好用的工具。蘇醫師團隊,發展了一個以 CEA 為基礎,並乘上嗜中性球對淋巴球比例,稱作 CIPI 的指標。這次,他們想用以 Regorafenib 治療的大腸癌轉移患者,來驗證看看,是否能有效鑑別出患者預後。
研究使用了 2014 到 2021 年長庚醫院的資訊,收集 106 位患者資料作為訓練組,250 位患者為確認組,並以 CIPI 300 為界,分析其預後,結果發現,CIPI 大於等於 300,中位數整體存活僅 3.8 個月,CIPI 小於 300,存活達 9.0 個月。進一步分析,作者也發現,如果建立一個新的評分系統,包括開始使用 regorafenib 的時機、肝臟轉移、CIPI,能得到更好的區分。
恭喜蘇醫師!
醫學上常使用 X 光作為診斷之用,不過 X 光也可能造成敏感器官的 DNA 受損,導致些微的致癌機率上升,所以,對於敏感器官的防護,尤其在對輻射更為敏感的族群,如兒童,一直是個重要議題。不過,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並不是簡單的遮蔽 X 光就好,而是要在 X 光提供的診斷價值與輻射劑量之間作平衡。
王博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重量較輕,且可作成順型遮蔽的鉍金屬,是否能比傳統較重的鉛,能更有遮蔽效果,並保持影像的診斷價值,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以兒童的骨盆腔輻射劑量假體作研究,並於生殖器處量測實際暴露劑量。研究發現,傳統的鉛遮蔽,生殖器暴露輻射劑量可降低 67.45%,而鉍金屬遮蔽,從單層到四層,降低幅度為 76.38%、84.01%、97.33%、99.34%,而單層與雙層,仍能保持影像的診斷品質,三層與四層則不行。
作者認為,這類的實際量測資訊,對於日後開發輻射遮蔽器材有幫助,尤其鉍金屬較輕,患者順從性較好,比較不會躁動,也可避免因移動假影而重複拍片。
恭喜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