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煥然醫師團隊,研究台灣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盛行率與嚴重程度,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FMA_LinHJ_02

 

 

文章介紹

 

儘管過去的研究證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是缺血性中風的獨立風險因素,但尚未完全確定缺血性中風患者與 OSA 的相關性。因此,林煥然醫師團隊想調查台灣缺血性中風患者中,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盛行率,並識別相關風險因素。

 

研究收入 103 位缺血性中風患者,進行了多項睡眠檢查,記錄了睡眠參數,包括睡眠效率、睡眠階段、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和氧飽和度指數,進行了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林煥然醫師團隊發現,中風患者中有高達 91.2% 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 70% 屬中重度。統計分析更發現,65 歲以上病人較年輕病人,風險有顯著增加。

 

林煥然醫師團隊的研究,證實中風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極為普遍,尤其老年病人。所以建議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應該儘早接受睡眠檢查篩檢,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應積極治療,以降低風險。

 

另外,台灣健保給付不包含 OSA 的治療,一些醫師與患者可能對這種疾病不太重視,錯失 OSA 的診斷和治療時機。也因為 OSA 會增加中風風險,但診斷不易且易被忽視,很值得考慮修改健保政策,將 OSA 治療納入給付範圍。

 

這篇研究之前,林醫師其實也針對「持續正壓呼吸,能否降低睡眠呼吸中止患者之中風機率」進行探討與統合,研究過程中,也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討疾病的相關,並根據臨床上的觀察,提供政策的改進方向,是很務實的臨床研究主題。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20109 (日) 第十九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快訊] 林煥然醫師團隊,研究台灣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盛行率與嚴重程度,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家如醫師團隊,使用 DynaMesh®-PR4 治療女性骨盆腔器官脫垂的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01_diagnostics_LinCJ_02

 

 

文章介紹

 

治療女性骨盆腔器官脫垂(POP),俗稱「子宮下垂」,一直是具有挑戰性的手術。過去常用經陰道的網片植入物進行治療,但是會有一些併發症如網片外露或感染。聚偏氟乙烯(PVDF)網片比較穩定,也比較不會引起組織反應。林醫師與其團隊想透過這篇文章探究,使用改良式陰道網膜手術 DynaMesh®-PR4 進行 POP 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收入接受改良式陰道網膜手術 DynaMesh®-PR4 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林醫師團隊更在文章中,詳細介紹了手術完整過程,包含手術技術和術後護理。術後追蹤 3 年的時間,在 27 名患者中,其中有 85% 成功解決脫垂問題,只有 14% 又脫垂但都沒症狀。併發症很少,1 人有無症狀的網片外露。

 

這篇文章證實,這種改良式陰道網膜手術,手術時間時間短、出血量少,術後疼痛不嚴重、復發率也低、功能改善良好,是一個治療女性骨盆器官脫垂的不錯選擇。

 

要成功發表臨床研究,除了擁有特定疾病治療方式的能力,您還需要具備紮實的寫作技巧,讓醫學專業的同行一目瞭然,對您的研究感到興趣!此外,回顧過去文獻中少提及的治療方式,正是一個極具潛力的臨床研究主題,值得深入研究並寫作發表。

 

 

恭喜林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90310 (日) 第十四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林家如醫師團隊,使用 DynaMesh®-PR4 治療女性骨盆腔器官脫垂的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葉威志醫師團隊,阿茲海默症患者潛在癲癇樣放電與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關聯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刊登!

 

 

01_IJGP_YehWC_07

 

 

文章介紹

 

在阿茲海默症(AD)患者中,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高度普遍,給照顧者帶來負擔。隨著 AD 病程的增長,BPSD 和潛在癲癇樣放電(SED)的發生率也增加。然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仍然不明。葉威志醫師團隊想要探討 SED 和 BPSD 之間的聯繫。

 

研究納入了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的 AD 患者。進行 EEG 檢測,持續 13 分鐘,以檢測 SED。透過 NPI 問卷評估 BPSD。比較了 SED 患者和非 SED 患者之間的 BPSD 次綜合症發生情況。

 

總共有 263 名符合入選標準的成年患者,納入了本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齡為 80.2 歲,約有 62% 為女性。17.1% 的患者在 EEG 上出現 SED。在這個群體中,冷漠呆滯是最常出現的 BPSD 次症候群。

 

在具有 SED 和不具有 SED 的患者之間,BPSD 的患病率沒有顯著差異然而,SED(+)組的易怒次症候群的 NPI 評分顯著較高。此外,額葉的潛在癲癇樣放電與過度活躍次症候群(包括易怒)的發生率明顯較高。

 

葉威志醫師團隊的研究發現,SED 可能不是 BPSD 的直接原因,但 SED 的存在可能影響了 BPSD 的表現。

 

 

恭喜葉醫師!

 

要讓臨床研究「可行」,最重要的是哪個步驟,才能避免寫出別人已經發表過的研究與主題?請參考以下 QA: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葉威志醫師團隊,阿茲海默症患者潛在癲癇樣放電與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關聯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當審閱意見出現第五種結果:Reject & Resubmit

 

作者:高雄榮總 一般外科 梁宗榮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評估頸部二次手術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之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效果,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MEPA_20190525_0234

 

 

投稿後,最煎熬的是等待雜誌社回覆的那段時間,最緊張的則是收到回覆信要打開的那時刻。

 

記得有個前輩說,因為歐美時差的關係,雜誌社的回覆信常常在台灣半夜的時候寄到電子郵件信箱。如果半夜起來尿尿順便滑手機,隨手把信打開那就睡不著了!

 

被退稿的話,心情不好睡不著;被接受的話,則是開心得睡不著;忍住不打開,心中又癢癢的,也睡不著。

 

所以結論就是:晚上不要亂滑手機、亂收信。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1108 (六) (午晚班) 第三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當審閱意見出現第五種結果:Reject & Resubmit 已關閉迴響。

跟著新思惟,輕鬆能變成投稿達人。

 

作者:臺南市立安南醫院 – 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蔡宜蓁 督導

 

 

01_innovarad_YTTsai_20231015_CLIP_0654

 

 

想快速獲得投稿技巧,新思惟從來不讓人失望。

 

這是第二次參與新思惟的工作坊,而一如既往地,講師們展現了他們在學術發表方面的卓越水準,能在短時間將重點彙整並融會貫通講授,將重要內容提煉並生動地傳達,透過行雲流水又不失詼諧幽默的表達課程重點,這背後必然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實戰經驗。

 

不愧是新思惟的專業論文課程,總能讓學員在短時間內,掌握繪製 SCI 投稿圖表的專業技巧,讓新手建立了信心。期望不久的將來,我也能把自身經驗,依循講師的傳授重點,將臨床數據發表成自身專業領域的研究文章。

 

 

原來寫論文不困難,連審閱者要什麼都弄懂了!

 

對於剛起步的臨床研究者而言,往往面臨資源匱乏、題材不足、統計不熟等種種困難,即使辛苦地寫出一篇論文,也可能一次次遭遇拒稿的挫折。作為一名醫院臨床工作者,如何撰寫一篇令審閱者一眼難以拒絕的學術文章,對初為研究新手的我的確不易,尤其極具經驗的投稿者,也很難將他們投稿經驗轉化成外顯且高結構化的知識,再讓新手依樣畫葫蘆,節省在學術路上跌跌撞撞的顛簸。

 

但,新思惟講師們做到了!他們不僅將腦袋的知識結構化,教會我們如何從過去的投稿經驗,萃取有用的重要元素,課堂中再依據重點分解細節步驟,要注意每個步驟的竅門,並且避開雷區,以免惹怒審稿者。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們充分了解每一個步驟的關鍵,避免一些容易犯的錯誤,這對於研究的成功至關重要。

 

 

透過系統性的教學,一定能面對學術的挑戰。

 

這次工作坊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講師的視角,獲得珍貴的知識技能,可廣泛應用到不同的研究領域,這正是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的高深之處。這次工作坊讓我深刻體會到,投稿學術論文的路上仍需高人指點,透過專業講師的指導,掌握投稿的必要技能。不論是從研究、寫作、審稿到回覆審閱者意見等事項,讓我更有信心地迎接學術挑戰,期待不久的將來,也能在學術路上紮根茁壯。

 

 

最新活動

 

 

發表於 20231015(日) 第二十三梯次 | 已標籤 , , , , , | 跟著新思惟,輕鬆能變成投稿達人。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