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介紹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TKA)是治療嚴重膝關節炎的常見方式,能有效減輕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然而,術後疼痛控制一直是個挑戰,影響病患的復原速度和生活品質。傳統的「iPACK 技術」可有效減輕膝後疼痛,但通常需要術後透過超音波引導進行,增加醫療資源需求和病患的不便。
馬瑄孝醫師團隊嘗試一種新型的「iPACK 技術」,讓外科醫師能夠在手術中直接施行,減少對額外設備與專業人員的依賴。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 600 位單側 TKA 病患的數據,依年齡與性別配對分為兩組:一組在手術中除了原本就會打的關節周圍止痛針(PAI)之外,還用了這個新型的 iPACK 技術;另一組就只有打關節周圍止痛針。
主要評估指標為術後疼痛程度(VAS 評分)、嗎啡使用量,以及術後關節活動度(ROM)。此外,也記錄了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頭暈、便秘、腸胃出血等,並觀察兩週內的不良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
- 疼痛與嗎啡使用量:iPACK 組的病患在術後 24、48、72 小時的嗎啡使用量明顯較少,且較少出現嗎啡相關副作用(如便秘、頭暈)。但兩組在疼痛評分(VAS)上沒有顯著差異。
- 關節活動度:iPACK 組在術後 24 小時內的活動度較好,但 48 小時與 72 小時,兩組無顯著差異。
- 出血量:iPACK 組病患的術中失血量較少,可能與局部麻醉劑的血管收縮作用有關。
- 安全性:兩組在神經損傷或其他嚴重併發症上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這篇研究結果顯示,新型的 iPACK 技術能有效降低術後嗎啡使用量,減少術中出血,並在早期恢復期內改善關節活動度,且不會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這項技術不需要額外的超音波設備或麻醉醫師參與,因此適用於資源有限的醫療環境,為 TKA 術後疼痛管理提供了新選擇。
恭喜馬醫師!
臨床醫師要怎麼找主題?從臨床上還是從平常閱讀的 paper?
「其實我們最不缺的就是靈感,因為其實我們,就像我們臨床上會遇到非常多不一樣的問題,然後讀 paper 也會有發現,就像你剛剛提到,有一些他說可以繼續研究的東西,但是回歸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去回答這樣子的問題。」(點擊連結,觀看完整回覆。)
最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