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中風是導致殘障的主要原因,會引發運動、語言和認知上的障礙。中風後的復健情況,會因嚴重程度、類型以及受影響的腦部區域而異。傳統的中風復健方法通常包括密集的神經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然而,這些方法在直接改變中風後的皮質活動不平衡方面效果有限。
王建智醫師團隊回顧了當前使用神經復健裝置來協助中風復健的情況。這些裝置包括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腦刺激裝置、機器人輔助復健、虛擬實境(VR)和遠距復健等。
rTMS 利用磁場來刺激神經細胞,可增強或抑制腦部某些區域的活性。高頻磁場可加強細胞活性,低頻磁場則會抑制細胞活性,達到平衡。tDCS 則利用電場調節神經活性,陽極刺激具增強效果,陰極則抑制。這些裝置可直接重塑腦神經細胞活動模式,有利於復健。
機器人輔助復健能提供高密度、高強度的訓練,分為終端操作型和外骨骼型兩種。終端型連接在肢體遠端,操作簡單;外骨骼型則更精細地控制肢體關節運動,但價格昂貴。機器人輔助訓練可增加損傷側的神經細胞活化。
VR 則是透過電腦模擬環境,讓患者重複練習,安全且有趣。根據沉浸程度可分為全沉浸、半沉浸和非沉浸。
遠距復健利用視訊等科技,由醫療團隊遠端指導患者在家執行訓練,提高可及性並穩定心理狀態。
王醫師團隊認為,這些新興裝置可在不同病程階段,發揮輔助作用。在急性期,rTMS 和 tDCS 能調節腦神經細胞活性;慢性期則可多利用 VR 和遠距服務。整合應用這些裝置,有助於強化復健成效,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這篇文獻回顧,除了評估使用神經復健設備和技術,進行中風治療的理論和實際證據,並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中風患者的復健。
恭喜王醫師!
想引用之前的研究做比較,挑選文獻有什麼訣竅,才能凸顯我們的文章跟人家有不一樣?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