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利用非侵入性神經復健技術於中風復健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01_JIMR_WangCC_06

 

 

文章介紹

 

中風是導致殘障的主要原因,會引發運動、語言和認知上的障礙。中風後的復健情況,會因嚴重程度、類型以及受影響的腦部區域而異。傳統的中風復健方法通常包括密集的神經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然而,這些方法在直接改變中風後的皮質活動不平衡方面效果有限。

 

王建智醫師團隊回顧了當前使用神經復健裝置來協助中風復健的情況。這些裝置包括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腦刺激裝置、機器人輔助復健、虛擬實境(VR)和遠距復健等。

 

rTMS 利用磁場來刺激神經細胞,可增強或抑制腦部某些區域的活性。高頻磁場可加強細胞活性,低頻磁場則會抑制細胞活性,達到平衡。tDCS 則利用電場調節神經活性,陽極刺激具增強效果,陰極則抑制。這些裝置可直接重塑腦神經細胞活動模式,有利於復健。

 

機器人輔助復健能提供高密度、高強度的訓練,分為終端操作型和外骨骼型兩種。終端型連接在肢體遠端,操作簡單;外骨骼型則更精細地控制肢體關節運動,但價格昂貴。機器人輔助訓練可增加損傷側的神經細胞活化。

 

VR 則是透過電腦模擬環境,讓患者重複練習,安全且有趣。根據沉浸程度可分為全沉浸、半沉浸和非沉浸。

 

遠距復健利用視訊等科技,由醫療團隊遠端指導患者在家執行訓練,提高可及性並穩定心理狀態。

 

王醫師團隊認為,這些新興裝置可在不同病程階段,發揮輔助作用。在急性期,rTMS 和 tDCS 能調節腦神經細胞活性;慢性期則可多利用 VR 和遠距服務。整合應用這些裝置,有助於強化復健成效,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這篇文獻回顧,除了評估使用神經復健設備和技術,進行中風治療的理論和實際證據,並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中風患者的復健。

 

 

恭喜王醫師!

 

想引用之前的研究做比較,挑選文獻有什麼訣竅,才能凸顯我們的文章跟人家有不一樣?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51227 (日) 第六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利用非侵入性神經復健技術於中風復健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營養指標預測術後自由皮瓣併發症之研究,獲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刊登!

 

 

01_AAOHE_WuCN_09

 

 

文章介紹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年報的統計資料,頭頸部癌症在新診斷的惡性腫瘤中名列前茅,而手術通常是治療頭頸部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當手術切除腫瘤後,可能需要進行自由皮瓣重建來修復組織缺損;不過,這種手術未必總是成功,有時會出現併發症,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治療。

 

近年來,營養和炎症狀態在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吳靖農醫師團隊希望找出一些營養指標來預測這些併發症,以便在術前做好準備。他們分析長庚研究資料庫,收入 8066 名頭頸部癌症患者,這當中有 8.5% 的患者出現自由皮瓣併發症,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修復;2.4% 的患者甚至要重做自由皮瓣手術或帶蒂皮瓣手術。

 

吳靖農醫師團隊透過預後營養指數(PNI),發現血清白蛋白低於 4g/dL 的患者,以及 PNI 低於 40 的患者,併發症風險大幅增加。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淋巴球計數、血紅素水平和白蛋白水平等血液指標,與併發症風險相關;此外,患有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末期腎臟疾病以及有過放射治療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現併發症。

 

這篇研究為臨床提供一個更清楚的風險預測指標,讓醫師在術前仔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相關風險因素,以制定更好的治療計劃和預防措施,有助於提高頭頸部癌症手術的成功率。

 

 

恭喜吳醫師!

 

現在 AI 協助論文寫作已經是時代趨勢,然而,要怎麼用才能避免讓人一眼看出是 AI 生成的內容?來聽聽陳醫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營養指標預測術後自由皮瓣併發症之研究,獲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主治醫師指導醫學生 / PGY 的三大建議原則

 

 

 

 

方向與可行性

 

要確定知道什麼是可行的,了解後續可能進度,口述告知該如何去做,由學生花時間去完成。如果指揮學生撞到死巷子,對彼此都是煎熬。

 

 

細節你要會,但不要幫他做。

 

你要會,是因為遇到困難細節時,才能畫龍點睛的幫忙一下。不要幫他做,是因為都做好了,花時間的是還是你,學生一樣沒學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 , , | 主治醫師指導醫學生 / PGY 的三大建議原則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石博元醫師團隊,關於多尺度熵分析心率複雜度,以探討肝移植患者的心臟電生理變化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SR_ShihPY_02

 

 

文章介紹

 

活體肝臟移植是作為治療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末期肝病患者常伴隨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心臟功能不佳,這種被稱為「肝硬化心肌病」的併發症,會影響移植手術成功率以及術後恢復的情況。

 

過去少有研究探討肝移植後,患者的心臟功能如何隨時間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長期健康。為了深入探討這個議題,石博元醫師團隊收入 30 名,18-70 歲之間的末期肝病患者,並在病人接受活體肝移植前後(手術前 1 天、術後第 7 天、第 14 天、第 90 天和第 180 天)進行一系列的心電圖(ECG)測量,以追踪和分析心臟功能變化。研究團隊特別關注使用多尺度熵(MSE)等非線性模型分析心率,希望透過這種先進技術來觀察患者的心率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接受肝移植後,心臟電生理狀態有明顯改善;這些變化在手術後第 7 天就可觀察到,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增強。研究數據表明,多尺度熵不僅能有效追踪心臟健康改善程度,也呈現肝移植對恢復正常心臟功能有明顯的影響,同時揭示了心率複雜度與患者整體恢復狀況的關聯性。

 

這項研究為肝移植患者的臨床治療和後續護理提供了重要的發現:透過多尺度熵分析心率複雜度,醫生可以更好地評估患者的心臟恢復進程,進而對症下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並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恭喜石醫師!

 

在學術發表的路上,當你遇到審閱者建議「將稿件轉投至子期刊」時,該怎麼辦?這類轉投決策,往往牽涉到許多因素與考量,來聽聽吳醫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0823 (六) 第二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石博元醫師團隊,關於多尺度熵分析心率複雜度,以探討肝移植患者的心臟電生理變化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投稿 Frontiers 期刊的小秘訣!

 

 

 

 

答:(蔡依橙)

 

Frontiers 期刊審稿後,並不是所有審閱意見回來並且由編輯彙整之後,才一次讓你看,他是每一個審閱者審好之後,作者就能夠陸續在系統裡看見審閱意見的。

 

所以如果你發現第一個回來的意見對你還蠻友善,表示你得到 revision 的機會大增,就可以開始著手先思考回應策略、寫回覆草稿,看到第二位或甚至第三位審閱者的意見回來後,也做一樣的準備。這樣當編輯做了最後決定讓你修改時,就能很快速的完成 revision,並 resubmit 回編輯部。

 

 

最新活動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問:投稿 Frontiers 期刊的小秘訣!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