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念了研究所,還是不會寫論文?

 

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中醫部 針傷科 李科宏 主任

 

 

khlee_CLIP_20171126_0526_FB

 

 

多數的教學,只是隔靴搔癢。

 

在醫院,主管們告訴你,醫院要求發 SCI 文章,但是他不會告訴你,文章要怎麼寫,才會被接受,就算他想告訴你,聽完就會發現,多是隔靴搔癢之談,即使親身舉例,也不確定這就是文章會被接受的黃金準則。

 

市面上很多教論文寫作的書,事實上就只是本「沒有工具功能的工具書」,內容乏味又不實用,就像 PubMed < 5 的作者,出來分享發表經驗,還裝模作樣的列出一堆準則給後輩,但是你我心裡有數,這些分享,沒有黃金。

 

另外,有一派說法則是:你多模仿,就知道怎麼寫。所以很早開始,我們就看 NEJM 這種高分期刊,所以你我都訓練成會欣賞文章的文青讀者,卻依然沒能成為有寫作能力的論文發表者。

 

 

研究所都有教,但論文還是被退,一定是我英文不好?

 

後來將無法順利發表的原因,歸咎為自己某項能力不足,例如:英文不夠好,所以研究所排定了商用英文,安排外語老師上課,甚至學校還要求通過多益檢定分數,但是事後發現,paper 要送出前,老師還是要論文送一下英修才放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論文寫作之血汗天堂路,因此看到這條路上先行的國際 editor 與 reviewer 能以身講法,更有說服力。

 

正如蔡校長舉例的統計教學,統計很重要,但是學生真的會用,才是帶入門,而不是塞一堆理論和公式,試圖把你教成統計學者。今年參加三次的新思惟活動,果然在思想上獲得許多衝擊與印證。

 

(如編按:李主任參與今年新思惟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7》後,對論壇講者們分享的內容深有所感、決定「讓別人尊重我的專業,而不是年紀。」便報名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及最新改版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這樣即知即行的精神,相當令人敬佩!)

 

 

新思惟讓我大大改觀

 

身為中醫的中(老?)生代,在臨床上已有自己的一片天、教學技巧不是問題,但論文向來是我的阿基里斯腱,因為羨慕(小聲)別人這麼會寫論文,但我怎麼總是難產?本來幾近放棄,想說如果因論文發表不順而被炒魷魚,就可以不用再寫了。(沒有難過反而拍手?)

 

如今上完新思惟的課程,我的想法大大改觀:論文不應該以文章厚度或分數來衡量價值,它代表的是傳承中醫嚴謹的臨床及理論,即使中醫理論架構有部分漏洞,但只要能掌握其中的想法、有效的治療結果仍能撼動世界。

 

與會時,感謝校長針對類別、序數,連續變項不同,衍生不同統計方式有詳細的說明,同時對於痛覺視覺化的問題也仔細分析,但我心中產生另外一個疑惑想請教校長:我的痛覺指數,可以和別人的痛覺指數相加減嗎?似乎是可以,對嗎?

 

(橙編按:如果同一個人還行,但跟別人的話就不是很恰當。例如我退化性關節炎,你用量尺給我比,我說痛 7.3,針灸之後,痛 4.3,這樣你可以說疼痛指數降低 3.0。這是可以的。不過實務上,還是會用課程那張統計方法表中的「前後比」的技術去做,也就是 paired t test 或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去比就行,不需要自己一個一個去算差值。)

 

 

知己知彼,才能屢戰屢勝。

 

至於上課中提到對 editor 與 reviewer 的意見回覆,以及 editor 的內心小劇場,的確讓我們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一種預知勝利的感覺。

 

重新面對自己認真寫的 paper,如同有 check list 般,好好整理關鍵圖表與準確的表達用字,自然會更用心維護,這點也是這堂課含金的點,要勝利就是在出兵之前就知道,希望以後常常會有屢戰屢勝的感覺。

 

其他要點更是如雷轟頂,從文章命名、圖表優化與精準摘要,種種小細節的分享,更點明自己以往投稿的很多錯誤。

 

新思惟的認真,從軟體內容和硬體都讓人感覺用心,不論內外,都讓所有人有所體會而真正改變,「脫胎換骨」應該上完課後的最佳寫照。感謝新思惟,感謝蔡校長。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71126 (日) 第十一梯次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