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馬瑄孝醫師團隊,回溯研究感染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時,使用抗生素墊片配合短期全身性抗生素治療之效果,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FMA_MaHH_05

 

 

文章介紹

 

置換人工膝關節後,若產生感染,是非常麻煩的事情,之後的手術,必須分成兩階段。

 

首先,先拿掉原本的人工關節,做好周邊清創,然後植入填好抗生素的骨水泥與墊片,做局部殺菌,然後再用全身性抗生素治療六週(靜脈注射後轉口服),強勢清除血液與周邊組織的細菌;接著,才是第二階段的清創,與放入新的人工關節。

 

由於含抗生素的骨水泥與墊片越來越進步,且六週的全身性抗生素治療實在太久,住院時間長之外,偶爾會造成嚴重的腎毒性或嗜中性球低下等副作用,於是開始有人研究,是否一週或兩週,短一點的全身性抗生素治療也可以呢?

 

馬瑄孝醫師團隊,回顧院內 2003 到 2009 年,共 64 位人工膝關節感染而需手術的患者,其中 21 位的全身性抗生素只打不到一週(短期組),43 位則是打了 4-6 週的標準劑量(標準組)。比較其預後,發現短期組與標準組並沒有統計上的差異,甚至短期組的數字還稍微好些。

 

根據這樣的結果,作者群認為,如果在清創與含抗生素骨水泥與墊片的置放做得不錯的話,使用短期全身性抗生素治療,是可行的。

 

這樣的比較研究,給臨床醫師很大的支持,尤其在腎功能不好的患者,或在抗生素治療產生副作用時,能有效幫助臨床決策。

 

 

恭喜馬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JFMA) = Taiwan yi zhi(臺灣醫誌)是「臺灣醫學會」的官方期刊。JFMA 的 impact factor 從 2016 年的 1.969 躍升至 2018 年的 2.844,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35/160) 期刊。

 

《臺灣醫誌》是本非常傳奇的雜誌,發行超過一百年,其內容本身,就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

 

其前身為 1899 年發行到 1901 年的《臺灣醫事雜誌》(簡稱《醫事雜誌》)。之後 1902 年,臺灣醫學會成立,並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簡稱《臺灣醫誌》)。所使用的語言,曾有古日文、日文、中文與英文,見證了臺灣的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其中日治後期,許多醫師會員響應改姓名運動,在「會員動靜」中也詳細記錄了這些改名對照與過程,能看到一代知識份子的認同轉變,非常有歷史感。

 

台大的歷史研究團隊,找齊了所有的刊物,作了數位化,並完成資料庫建置,是相當浩大的工程。

 

「日治時期許多細菌名、病名是以德語發音拼出之日文片假名,所以不僅當時的人對同一名稱有不同寫法,而當時名稱又與現在用語不同,加上 1899 年創刊時正是處於日文文言文時代,所以現在的人很難看懂,更何況是醫學方面的專有名詞。所以,1945 年以前的篇名之下附有中文翻譯,方便使用者利用,也藉此可以將不同的日文名稱,全部用現代醫學用語統一起來。」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這篇:「百年臺灣醫學史(1899~1999)」資料庫序文

 

 

馬瑄孝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