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師大 心輔系 楊里祥 研究生
當初唸研究所,僅因為我一心想當心理師,而國內心理師的最低門檻就是碩士畢業才能考證照。比起鑽研不同理論,我更喜歡觀察不同的人;比起搞懂變項、趨勢、機制,我更關心另一個漂泊靈魂的百轉千迴;比起得到發表點數與研討會存在感,我更願意在彼此的喜怒哀樂中一起往前走,有時我溫暖牽著迷茫落魄的他們走,有時換他們攙扶著疲乏困頓的我。
然而,為了求生存,換到一張心理師入場券,我還是需要學術論文的基礎。而新思惟,攙扶了我,提醒我培養實務觀察力的重要性,並鼓勵我查詢重要而有用的資訊,練習用精煉(這點對我很難,我常常很冗長、很發散!)的語言總結。新思惟的課程一大早就給了我方向,一天下來時間絲毫不浪費,不只得到一堆華麗的口號回家,更可以帶走很多實際的實踐方法回到研究室(電腦桌前)。
大方不藏私的技法與心法
在學校的學習多半學習「心法」,然而對於駑鈍如我的研究生,常常照著自己的想像做研究,最後得出的結果和教授們期待的大不相同,有時候我心裡會 murmur:為什麼讀同一本研究法的經典大作,我的體會跟教授的明白如此不同,中間究竟有什麼誤會?(然而,活在自己世界的我,常常難懂外面的運作。)
不過在吳昭慶醫師直接的點破下研究標題的重要性,並以親身投稿經驗示範與講解自己如何下標、摘要、結論、圖表,甚至分享自己感到不滿意的早期作品,也重新修正自己的作品,讓我覺得很有畫面又具體。
而吳青陽醫師以一個反例論文,從不知所云的 introduction 到沒說清楚的 methods 再到細節混亂的 results、以及多卻無用而令人搖頭的 discussion,有種笑著笑著就哭了的感覺,似乎我的論文也犯了很多錯誤。但慶幸的是,我至少已經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蔡校長用淺白的肌肉男抽樣,說明為何通常「傳說」抽 30 個以上,比較容易通過常態分佈數據檢定,而可以使用有母數分析,關鍵在於抽樣數據是否具有母群體的代表性,因為抽樣較多時,被抽樣的這些男性較容易分布均勻,而足以代表男性總體(不會 30 個全部抽到肌肉男,呵呵)。蔡校長就是有種換句話說的魅力,讓抽象高深的學術知識,變得老嫗能解。也用階級的比喻來說明無母數分析的統計方法。實在淺白而印象深刻。
我學到的、我理解的,都在這裡了!
量身打造的課程,問題直接被處理與回應。
當互動實作時,蔡校長到我身邊針對我的問題逐一回答時,我實在感動,那是一種被當一回事地認真相待,也得到可實際應用的指引。無論是研究設計的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後測、追蹤測的觀念,也跟校長討論到,實際進行外科減重手術的病人數據收取與追蹤的困難。以我,身為一個學界的素人,如何用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在沒有背景與後台的情況下,憑什麼要別人願意被我持續追蹤與研究。
研究中的一個自卑點,就是數據不夠多,然而校長給了我一個我未曾想過的想法就是,若研究樣本總數不夠,則各切點的數據可以更多,以時間軸的長期追蹤,來彌補總個案數的不足,以及將質化資料轉為量化資料的可行性。雖然校長不是學心理的,我卻覺得校長的團隊心理素質一流,討論完也覺得有被打氣到,能再度起身往前闖闖看。
帶回很多貼心的小叮嚀伴手禮
參加新思惟的一大感動,就是得到很多前輩的祝福與陪伴,像父母、像老師、也像兄弟姊妹的扶持、甚至更像把酒言歡的好朋友,分享他們的過來人經驗,怕你走冤枉路。
「寫論文先求把自己寫清楚」、「資料格式千萬不能收錯、研究條件要一致,如此才具有同質性才可以把數據進一步比較」、「和 reviewer 過招:有時候要照單全收,逐字逐段製表加以回應。有時部分讓步的回答法。偶爾最高上訴」、「研究要走在前面,但又不能走得太前面,合理的創新,卻又不至於到冒險」、「別瞧不起個案報告,可以藉此鍛鍊寫作並培養研究嗅覺,漸漸地找到主題開始累積資源,最終才挑戰主流議題」……等等。
這些小叮嚀不是嘴砲,而是前人的肩膀,謝謝三位醫師開放自己的肩膀讓我站上去,看到更遠,走得更快!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