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學術起飛,不再步步都是坎。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骨科部 謝尚霖 醫師

 

 

00_FB_CLIP_20180624_0719

 

 

五年來的骨科住院醫師生涯,總覺得磨練手術技巧,讓自己能完成各種手術是最重要的事情。學術研究與發表對我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每天繁忙的臨床工作結束後,休息都來不及了,根本沒有心思在這上面。

 

用 RPG 遊戲做比喻的話,我寧可把技能點數拿去給開刀技能,也不太願意投資在研究與論文寫作。

 

 

開刀技能點滿了,學術卻一片空白。

 

很快地,住院醫師訓練結束了,也順利考取到專科執照。最現實的問題馬上浮上檯面:在醫學中心升主治醫師以及升等,都需要發表學術論文!

 

面對這一切,腦中只有一片空白,並感受到滿滿的無助感,因為在醫師培養過程中,教會我開很多手術,卻沒有教我們如何做研究、寫論文。

 

當然有許多師長很「好心」給我一些題目去發揮,有的還提供一些數據資料。然而,這些題目沒有足夠嚴謹的研究方法,或是數據資料殘缺不全,更糟的是,有的資料還年代久遠,看的出來已經被當成傳家寶傳承好幾代(沒完成遺志的歷代住院醫師們)。

 

我彷彿是個拾荒客,希望在一片狼籍的資料垃圾場裡翻找出黃金。

 

 

初學者起步,沿路都是坎。

 

好不容易想出似乎有發展潛力的主題,開始收集資料的過程,只能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餘,利用那些瑣碎的時間,一筆一筆地 key 病人資料,量測 X-ray 的 parameter。

 

好不容易收集完資料,一遇到製作統計圖表又大卡關,學校教的統計知識早在幾百年前就還給老師。撇開圖表製作的事情擱著,想提筆先寫出論文的基本架構時,進度又停滯了,於是,就像馬雲說的「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幸好,我報名參加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新手的研究困境,資深老手都懂。

 

發表超過 90 篇 SCI 論文的吳昭慶醫師,在課程中提到,他的第一篇論文也難產了兩年多,缺乏資源,投稿被無限打槍,刊登之日遙遙無期,他也曾經絕望過。

 

講師吳青陽醫師從外科最常見的 Port-A 注射座作發想,不屈不撓地經營好幾年,不僅讓這個常見的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大幅下降,還研發出新型的植入式注射座,實實在在改變了 practice 的 SOP。此外,還從 editor 與 reviewer 的角度,來說明論文寫作的重點,並從 Introduction 闡述待解決的臨床問題,做出合理假設並設計研究驗證假設,非常實用。

 

Materials and Methods 應納入同質性高病例,須有標準流程的處理程序,清楚定義研究參數與合宜統計分析;Results 提供主要發現和完整數據,簡潔有力;Discussion 針對發現作討論,闡明研究侷限性,而不要寫成 review articles。

 

課程中間,腦中也不停地將自己的研究主題一一拆解,原本像垃圾堆的思緒開始有點條理。

 

蔡依橙校長深入淺出的統計課程和 MedCalc 實作更是精彩!原來我能懂自己所需要的統計方式,而且經過練習,也能作出精彩的統計圖表。

 

 

就是相見恨晚,才多受折磨!

 

報名參加課程前掙扎很久,因為真的不便宜啊!但是課後,我只後悔沒有早點報名以前的課程,這樣就不用浪費這麼多寶貴的時間走冤枉路了。

 

年輕醫師作研究,缺乏資源、沒有病例數、身旁沒有手把手教你寫作的老師、統計的絕壁似乎高不可攀……這些都是讓我裹足不前的原因,也是講師們經歷過的。

 

上過課程後,這些目標似乎沒這麼遙不可及了。謝謝新思惟,為我研究寫作之路,點了一盞明燈。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80624 (日) 第十二梯次 並標籤為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