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我跟吳昭慶醫師的經驗,都是「只要給我機會 major revision,95% 以上都是被 accept」,剩下 5% 被退,通常就是剛好遇到姿態莫名其妙很高不太替作者想的,或是所投稿的期刊分數真的太高,畢竟他們的接受率真的低到可以讓他們這樣玩,大家也不敢抱怨。
很有誠意的回應仍被 reject,通常是因為你沒有讀懂審閱者究竟要什麼?他真正在意的那些點如果沒有被滿足的話,他可能在看回覆意見時,一頓火上來,就直接退稿了。
給予詳細意見的審閱者,雖然提出的點很多,但通常會有兩三個他認為的本質問題,是你必須去有效回答或甚至修改的。審閱者心裡可能也都會預想,「如果你怎麼回,我就給你過吧」。
但如果作者群沒有讀懂,或者是繼續硬凹,通常就會不幸。
如果你認為審閱者所提的意見有點太空泛,或者是虛幻到接近哲學問題,這樣的題目是比較好回覆的,因為他虛問,你卻可以實答,還可以選擇適當的戰場,附上足夠的文獻甚至圖表。而即使審閱者後來並不滿意,在 editor 那一關審視這些問答來往的時候,也有很大的機會覺得其實你很有誠意,是審閱者在鬧脾氣。
詳細的舉例跟思考策略,我們在昭慶醫師下午講解「revision 怎麼回」的時候,會詳細說明。配合剛才的回覆,如果還有問題的話,歡迎在提問時間提出。
臺灣的研究者,蠻多人會認為,即使 major revision,最後的接受機會也不高,我個人認為這與臺灣的科學教育訓練是有關係的,導致回應的時候把本來可以被接受的機會搞成翻船。
在英美這樣的科學國家,他們很清楚知道「科學就是我們認知到什麼東西我們不知道」,所以對於一個未知的領域,他們蠻可以接受有不同意見,只要這些不同意見各自有自己的道理,而且有堅實的證據支持,他們對於不同意見的雅量其實不小。你看英美法的判決系統裡,保留了「不同意見書」的存在。
但臺灣的聯考升學教育,很注重正確答案。這使得我們在看審閱者意見的時候,傾向於直接解讀這些文字,並且直來直往、直球對決,但往往就是因為這樣導致悲劇。
因為對方提出質疑,有時候是基於不同意見的交流,但如果作者直接否定他的論述,而不去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思考,直接否定對方,自然就產生衝突。
這幾年很多人注意全球經濟,不知道同學有沒有發現,臺灣有所謂的上市加權指數,代表整個臺灣,但其實美國並沒有。他們有很多不同的證券交易中心,編列了不同的指數,但是你找不到一個指數叫做美國大盤,他們是分成紐交所、那斯達克、費城半導體等等,各成一家之言。這就是文化根本性的不同。
所以在加入這個以英美為主的國際科學社群之前,能夠理解這些本質思維的差異,我覺得會更順利一些,也更容易擬定出理想的回覆策略。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