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張詒婷醫師團隊,關於豎脊肌平面阻滯術減少心臟手術後的鴉片類藥物使用與改善呼吸功能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CMA_ChangYT_04

 

 

文章介紹

 

張醫師團隊的研究想要探討「豎脊肌平面阻滯術」(ESP)的麻醉技術,是否能在心臟手術後減少病人對鴉片類止痛藥的需求,並幫助他們更快恢復呼吸功能。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回顧了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7 月期間,一家三級醫院裡接受心臟手術的 262 位病患。在這些病患之中,有 53 位術前接受了 ESP 阻滯麻醉,團隊將這些病患與 53 位沒有接受 ESP 阻滯麻醉的對照組進行比較。

 

研究顯示,接受 ESP 的病患,在手術後 72 小時內,所需的鴉片類止痛藥劑量明顯較少,且這些病患在術後的疼痛評分較低(疼痛評分 ≥3 的次數較少),在呼吸訓練的測試中表現也較佳(使用誘導肺活量計測試的結果顯示肺功能恢復較快)。特別是在進行胸廓切開術的病患中,ESP 的效果更為明顯,他們所需的止痛藥劑量減少更多,而且呼吸功能的恢復也更加顯著。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豎脊肌平面阻滯術在心臟手術後能有效減少病患對鴉片類止痛藥的需求,並提升呼吸功能的恢復,尤其是胸廓切開術的病患,對減少止痛藥物相關的副作用成效相當顯著。研究建議,未來可以進行更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做進一步的驗證。

 

 

恭喜張醫師!

 

如果想進一步用類似的研究方法,做不同的族群分析,但又怕有自我抄襲的疑慮,黃志生醫師在課堂上分享了一些訣竅,一起來看。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0705 (六) 第一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張詒婷醫師團隊,關於豎脊肌平面阻滯術減少心臟手術後的鴉片類藥物使用與改善呼吸功能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2024 / 8 / 18(日)活動內容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nic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hands-on workshop

 

2024 年 8 月 18 日(日)9:00a – 4:40p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吳昭慶醫師 / 黃志生醫師 / 蔡依橙醫師

 

 

2021_banner

 

 

作為研究初學者,常常面臨缺乏資源、不懂統計、找不到題目等困境,從稿件送出到經過 editor、reviewer,再到 revision,每一步都是挑戰,究竟要如何趨吉避凶,才能成功發表?

 

新思惟提供最容易起家的方式,教你如何有效整合手邊資源,達成「發表 SCI 論文」的目標。從論文怎麼寫作、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應,到臨床研究如何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我們給你務實建議,讓做研究不再是遙不可及!

 

  • 從審閱者角度,學會正確的標題與摘要寫法,避免一眼就被退稿。
  • 學會又快又有效的寫論文,不靠靈感靠結構,能夠持續穩定產出。
  • 統計不好別擔心,當天讓你在親手跑出統計,做出 SCI 等級圖表。
  • 讓 revision 有高機率能夠被 accept,讀懂 reviewer 真正想表達的。
  • 研究環境不夠好?其實大家都是,教你整合手邊資源,順利起步。
  • 想不到研究主題嗎?不知道怎麼累積研究資源嗎?讓我們教你。

 

 

 

 

由具有國際頂尖期刊 editor 經驗,長期評估大量稿件的吳昭慶醫師,與實際從中小型醫院學術起步,並產出系列論文的黃志生醫師,搭配多次獲得研究獎項,並在國際學會擔任顧問的蔡依橙醫師,一同講授。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

 

 

20231015_feedback_01

 

20231015_feedback_06

 

 

馬上報名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40818 (日) 第二十四梯次 | 2024 / 8 / 18(日)活動內容 已關閉迴響。

2024 / 8 / 18(日)課程記錄

 

 

 

 

 

 

 

2024 / 8 / 18(日)活動內容

2024 / 8 / 18(日)課程講者

2024 / 8 / 18(日)報名截止

2024 / 8 / 18(日)課程滿意度與手寫回饋

2024 / 8 / 18(日)課程照片記錄

2024 / 8 / 18(日)「統計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最新活動

 

 

發表於 20240818 (日) 第二十四梯次 | 2024 / 8 / 18(日)課程記錄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利用非侵入性神經復健技術於中風復健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01_JIMR_WangCC_06

 

 

文章介紹

 

中風是導致殘障的主要原因,會引發運動、語言和認知上的障礙。中風後的復健情況,會因嚴重程度、類型以及受影響的腦部區域而異。傳統的中風復健方法通常包括密集的神經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和職業治療。然而,這些方法在直接改變中風後的皮質活動不平衡方面效果有限。

 

王建智醫師團隊回顧了當前使用神經復健裝置來協助中風復健的情況。這些裝置包括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腦刺激裝置、機器人輔助復健、虛擬實境(VR)和遠距復健等。

 

rTMS 利用磁場來刺激神經細胞,可增強或抑制腦部某些區域的活性。高頻磁場可加強細胞活性,低頻磁場則會抑制細胞活性,達到平衡。tDCS 則利用電場調節神經活性,陽極刺激具增強效果,陰極則抑制。這些裝置可直接重塑腦神經細胞活動模式,有利於復健。

 

機器人輔助復健能提供高密度、高強度的訓練,分為終端操作型和外骨骼型兩種。終端型連接在肢體遠端,操作簡單;外骨骼型則更精細地控制肢體關節運動,但價格昂貴。機器人輔助訓練可增加損傷側的神經細胞活化。

 

VR 則是透過電腦模擬環境,讓患者重複練習,安全且有趣。根據沉浸程度可分為全沉浸、半沉浸和非沉浸。

 

遠距復健利用視訊等科技,由醫療團隊遠端指導患者在家執行訓練,提高可及性並穩定心理狀態。

 

王醫師團隊認為,這些新興裝置可在不同病程階段,發揮輔助作用。在急性期,rTMS 和 tDCS 能調節腦神經細胞活性;慢性期則可多利用 VR 和遠距服務。整合應用這些裝置,有助於強化復健成效,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這篇文獻回顧,除了評估使用神經復健設備和技術,進行中風治療的理論和實際證據,並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中風患者的復健。

 

 

恭喜王醫師!

 

想引用之前的研究做比較,挑選文獻有什麼訣竅,才能凸顯我們的文章跟人家有不一樣?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51227 (日) 第六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 [快訊] 王建智醫師團隊,利用非侵入性神經復健技術於中風復健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營養指標預測術後自由皮瓣併發症之研究,獲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刊登!

 

 

01_AAOHE_WuCN_09

 

 

文章介紹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年報的統計資料,頭頸部癌症在新診斷的惡性腫瘤中名列前茅,而手術通常是治療頭頸部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當手術切除腫瘤後,可能需要進行自由皮瓣重建來修復組織缺損;不過,這種手術未必總是成功,有時會出現併發症,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治療。

 

近年來,營養和炎症狀態在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吳靖農醫師團隊希望找出一些營養指標來預測這些併發症,以便在術前做好準備。他們分析長庚研究資料庫,收入 8066 名頭頸部癌症患者,這當中有 8.5% 的患者出現自由皮瓣併發症,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修復;2.4% 的患者甚至要重做自由皮瓣手術或帶蒂皮瓣手術。

 

吳靖農醫師團隊透過預後營養指數(PNI),發現血清白蛋白低於 4g/dL 的患者,以及 PNI 低於 40 的患者,併發症風險大幅增加。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淋巴球計數、血紅素水平和白蛋白水平等血液指標,與併發症風險相關;此外,患有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末期腎臟疾病以及有過放射治療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現併發症。

 

這篇研究為臨床提供一個更清楚的風險預測指標,讓醫師在術前仔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相關風險因素,以制定更好的治療計劃和預防措施,有助於提高頭頸部癌症手術的成功率。

 

 

恭喜吳醫師!

 

現在 AI 協助論文寫作已經是時代趨勢,然而,要怎麼用才能避免讓人一眼看出是 AI 生成的內容?來聽聽陳醫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營養指標預測術後自由皮瓣併發症之研究,獲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