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以自創預後指標預測大腸癌轉移患者預後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01_cancers_SuYL_10

 

 

文章介紹

 

如果能夠發展出一個新的預後指標,能有效預測患者預後,又能用既有的抽血資訊快速計算,在臨床上就可能成為很方便好用的工具。蘇醫師團隊,發展了一個以 CEA 為基礎,並乘上嗜中性球對淋巴球比例,稱作 CIPI 的指標。這次,他們想用以 Regorafenib 治療的大腸癌轉移患者,來驗證看看,是否能有效鑑別出患者預後。

 

研究使用了 2014 到 2021 年長庚醫院的資訊,收集 106 位患者資料作為訓練組,250 位患者為確認組,並以 CIPI 300 為界,分析其預後,結果發現,CIPI 大於等於 300,中位數整體存活僅 3.8 個月,CIPI 小於 300,存活達 9.0 個月。進一步分析,作者也發現,如果建立一個新的評分系統,包括開始使用 regorafenib 的時機、肝臟轉移、CIPI,能得到更好的區分。

 

 

恭喜蘇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以自創預後指標預測大腸癌轉移患者預後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使用鉍金屬作為兒童 X 光防護之研究,獲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刊登!

 

 

01_BRI_WangB_02

 

 

文章介紹

 

醫學上常使用 X 光作為診斷之用,不過 X 光也可能造成敏感器官的 DNA 受損,導致些微的致癌機率上升,所以,對於敏感器官的防護,尤其在對輻射更為敏感的族群,如兒童,一直是個重要議題。不過,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並不是簡單的遮蔽 X 光就好,而是要在 X 光提供的診斷價值與輻射劑量之間作平衡。

 

王博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重量較輕,且可作成順型遮蔽的鉍金屬,是否能比傳統較重的鉛,能更有遮蔽效果,並保持影像的診斷價值,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以兒童的骨盆腔輻射劑量假體作研究,並於生殖器處量測實際暴露劑量。研究發現,傳統的鉛遮蔽,生殖器暴露輻射劑量可降低 67.45%,而鉍金屬遮蔽,從單層到四層,降低幅度為 76.38%、84.01%、97.33%、99.34%,而單層與雙層,仍能保持影像的診斷品質,三層與四層則不行。

 

作者認為,這類的實際量測資訊,對於日後開發輻射遮蔽器材有幫助,尤其鉍金屬較輕,患者順從性較好,比較不會躁動,也可避免因移動假影而重複拍片。

 

 

恭喜王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使用鉍金屬作為兒童 X 光防護之研究,獲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鄭涵方醫師團隊,關於原發與復發 HER2+ 乳癌轉移之預後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CMA_ChengHF_01

 

 

文章介紹

 

乳癌的治療,由於各種標靶分子的發現,在最近 20 年內進展快速,其中重要的分子之一,就是 HER2。

 

鄭醫師團隊觀察到,同樣是 HER2+ 的患者,似乎預後也有些不同,其中最大的差異,似乎在於「一開始發現就是 HER2+ 轉移癌」以及「早期乳癌經治療後,再轉移出去的 HER2+ 轉移癌」這兩種患者在特性與預後上均不相同。

 

本文回顧台北榮總的經驗,把這兩類患者作整理統計後,發現的確其預後與特性均不相同。一開始就發現是 HER2+ 轉移癌的這群,年紀較大、預後較佳,文中並詳細整理了各種次族群的觀察,以供未來治療參考。

 

 

恭喜鄭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鄭涵方醫師團隊,關於原發與復發 HER2+ 乳癌轉移之預後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無特定原因耳鳴之治療方式的統合分析,獲 EClinicalMedicine 刊登!

 

 

01_eclinicalmedicine_ZengBY_06_WuMK_10_TsengPT_64

 

 

文章介紹

 

耳鳴的盛行率約在 20-42.8% 之間,但傳統的治療建議,如耳鳴支持、心理治療等,花時間且昂貴。近年來有較多的藥物與介入方式開始出現,曾醫師團隊預計統合看看,究竟那些治療比較有效,也比較有希望。

 

研究收入了 36 篇隨機對照研究,包括了 2761 位受試者,結果發現,藥物機轉是對大腦作用的,效果較好,治療原理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如鼓膜內注射類固醇加上口服褪黑激素),效果較好。藥物部分,amitriptyline 有最好的進步程度,以及第四名的有效反應比例。所有治療跟對照組相比,對生活品質的改變都差不多。所有治療與對照組相比,患者放棄的機會也差不多。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對大腦作用的藥物,以及抗發炎抗氧化治療,對於無特定原因的耳鳴,是潛在的有效治療,值得繼續探究。

 

 

恭喜兩位曾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無特定原因耳鳴之治療方式的統合分析,獲 EClinical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如果沒有來上課,真不知道會遇上多少挫折。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教學部 賴奕彰 實習醫師

 

 

CLIP_20211017_0219

 

 

臨床研究一直是我在大學四年期間想做卻又一直沒有去實踐的事,直到開始進入臨床、聽到學長姐與同學們都在積極參加實驗室、跟老師、參加坊間的課程,我才真正意識到要是現在不開始充實自己的臨床技能,很可能以後就落於人後了。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1017 (日) 第十八梯次 | 已標籤 , , , , , | 如果沒有來上課,真不知道會遇上多少挫折。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