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沂名醫師團隊,關於急性複雜 B 型主動脈剝離經胸主動脈內支架修復術及遠端裸金屬支架植入後的真腔擴張但無主動脈重塑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CMA_ChenIM_19

 

 

文章介紹

 

胸主動脈內支架修復術(TEVAR)加上額外遠端裸金屬支架(BMSs),對於急性複雜 B 型主動脈剝離(cTBAD)患者的效果尚不明確,陳沂名醫師團隊想要探討相關的影響。

 

團隊回顧分析 67 名 cTBAD 接受 TEVAR 治療患者的病歷資料。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測量術前及術後 3、6 和 12 個月,在肺動脈(PA)、橫膈膜、腎動脈(RA)、腎下主動脈中段和主動脈分叉處 5 個位置的真腔(TL)和假腔面積。比較 TEVAR+BMS 組(37 人)和僅 TEVAR 組(30 人)在各時間點的 TL 比例(TL 面積 / 總主動脈面積)及總主動脈面積。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式和一般線性回歸模型評估 BMS 使用及時間的影響。

 

兩組患者在基礎特徵、重塑類型和臨床結果上沒有顯著差異。TEVAR+BMS 組在橫膈膜和 RA 的術後 TL 比例顯著高於僅 TEVAR 組;在 PA、橫膈膜和 RA 的 BMS 使用及時間有顯著交互作用,但對總主動脈面積的影響在 5 個位置上均不顯著。

 

TEVAR+BMS 組在術後 6 和 12 個月的橫膈膜和 RA 處 TL 比例改善程度較僅 TEVAR 組大;在所有 5 個位置的主動脈直徑 TEVAR+BMS 組均顯著小於僅 TEVAR 組。

 

總結來說,在 cTBAD 患者中,TEVAR+BMS 能有效擴大真腔面積,但不會顯著促進主動脈重塑。

 

 

恭喜陳醫師!

 

請問論文的摘要,要放入哪些資訊?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陳沂名醫師團隊,關於急性複雜 B 型主動脈剝離經胸主動脈內支架修復術及遠端裸金屬支架植入後的真腔擴張但無主動脈重塑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使用遠外側進針法改善腰椎經椎間孔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顯影劑分佈之研究,獲 Pain Practice 刊登!

 

 

01_PP_LinYC_07

 

 

文章介紹

 

林盈均醫師團隊想要研究椎間盤突出伴隨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法。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之一,而經椎間孔硬膜外類固醇注射(TFESI),是依據實證推薦的緩解腰椎坐骨神經痛的方法之一。適當的顯影劑分布與更佳的疼痛控制有關,但目前尚未確定最佳方法。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確認使用一種新的 TFESI 方法,即遠外側進針法(FLLR-TFESI)注射顯影劑的分布情況。研究回顧性納入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間,因椎間盤突出伴隨坐骨神經痛接受 TFESI 的患者。FLLR-TFESI 被視為實驗組,而傳統方法則為對照組。收集並分析這些患者的基本特徵、在透視引導下的顯影劑分布及併發症情況。

 

結果顯示,總共有 380 名患者,其中對照組 143 人,實驗組 237 人。除了椎間盤擠壓和脊柱側彎外,兩組在大多數基本特徵上是平衡的。FLLR-TFESI 組顯示出更佳的顯影劑分布,即使在調整後仍顯示顯著差異。另外,研究中並無脊髓腔內注射的情形,但 FLLR-TFESI 組的椎間盤內注射率較高。

 

林盈均醫師團隊的研究結果證明,與傳統方法相比,FLLR-TFESI 在顯影劑增強和分布方面有明顯優勢。建議未來進行前瞻性研究以確認此結果與臨床益處。

 

 

恭喜林醫師!

 

在論文裡,需要將疾病的定義寫得很清楚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使用遠外側進針法改善腰椎經椎間孔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顯影劑分佈之研究,獲 Pain Practic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研究下咽癌患者接受游離皮瓣重建手術後風險及醫療成本,獲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刊登!

 

 

01_EAORL_WuCN_10

 

 

文章介紹

 

很少有研究檢視下咽癌(HPC)患者在接受腫瘤切除和游離皮瓣重建手術時,可能發生的併發症風險和相關醫療成本,而吳靖農醫師團隊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分析了 20 年間 348 位下咽癌患者的資料,發現有 43 位(12.4%)患者出現需要再次手術的皮瓣併發症。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前較低的血液白蛋白濃度,會顯著增加併發症的風險。每增加 1 克/百毫升的白蛋白濃度,皮瓣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就會降低超過一半。特別是對於年紀較大或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者來說,白蛋白濃度的影響更為明顯。

 

研究也發現,發生皮瓣併發症的患者,平均醫療費用比沒有併發症的患者高出將近 6000 美元(約為新台幣 18 萬)。

 

進一步使用因果中介效應分析(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雖然白蛋白濃度低會導致醫療費用增加,但其中只有 11.4% 是因為低血清白蛋白引發了皮瓣併發症,進而增加了費用。

 

總結來說,吳醫師團隊建議,對於即將接受下咽癌重大手術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提供適當的營養,以減少併發症風險並降低醫療費用,對於年長患者或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者,更為重要。

 

 

恭喜吳醫師!

 

論文的標題要怎麼寫才能吸引審閱者的目光?制定標題和設計實驗,兩者之間有先後順序嗎?一起看看講師們怎麼說明。

 

 

 

 

 

論文寫作 / 臨床研究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研究下咽癌患者接受游離皮瓣重建手術後風險及醫療成本,獲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針對 pN1 口腔癌患者,比較術後放射治療與單純手術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Laryngoscope Investigative Otolaryngology 刊登!

 

 

01_LIO_TsaiTY_07

 

 

文章介紹

 

頸部淋巴結轉移是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患者常見且具預後影響的重要特徵。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建議,對於有淋巴結外擴展、多個淋巴結轉移或對側淋巴結受累的口腔癌患者,術後放射治療(PORT)已證實能提高治療效果。然而,對於單個病理性陽性且直徑不超過 3 cm 的同側淋巴結(pN1)且無淋巴結外擴展(ENE)的口腔癌患者,是否需要進行 PORT 仍存有爭議。

 

為了評估 PORT 對 pN1 口腔癌患者的影響,蔡宗佑醫師團隊進行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在資料庫搜尋截至 2023 年 1 月的相關文獻,最終納入 2005 年至 2022 年間發表的 10 篇研究,總計 2888 名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沒有淋巴結外擴展的 pN1 口腔癌患者,術後放射治療能顯著提高他們的整體生存率,死亡風險降低了 24%;對於沒有淋巴結外擴展但手術後切緣仍有癌細胞的 pN1 患者,PORT 不僅提升整體生存率,還讓復發風險減少 65%;對於那些既沒有 ENE、切緣陽性、神經周圍浸潤或淋巴血管浸潤的 pN1 患者,PORT 與僅觀察組在 5 年生存率和 5 年無病生存率上沒有顯著差異。

 

這篇文章揭示了 PORT 對某些特定類型的 pN1 口腔癌患者有明顯益處,但對於其他情況的患者,效果則不明顯,這些發現也有助於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出治療策略。

 

 

恭喜蔡醫師!

 

當審閱者意見互相衝突時,如何回應才能同時尊重不同觀點並有效改進稿件呢?是否有具體策略可以平衡這些意見,並在回覆中清晰地闡述您的決策過程和修改理由?來聽聽吳昭慶醫師的建議!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60619 (日) 第七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針對 pN1 口腔癌患者,比較術後放射治療與單純手術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Laryngoscope Investigative Otolaryng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在正常腰臀比成人的大腸腺瘤風險因素與健康狀態關聯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01_cancers_LinYC_06

 

 

文章介紹

 

林醫師團隊的研究針對沒有症狀的成人,探討其大腸腺瘤風險與代謝健康狀況和肥胖之間的關係,且特別關注腰臀比正常的對象。這項研究分析了 2013 年至 2023 年間,在馬偕紀念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的 16,996 名參與者的數據,記錄了包括年齡、體重指數、腰臀比、佛萊明漢風險評分(FRS)、血糖值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等臨床病理特徵。

 

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HbA1c)偏高、FRS 偏高,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和腰臀比(WHR)大於 0.9,都是獨立的大腸腺瘤風險因子。在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中,FRS 和 WHR 的交互作用顯示,大腸腺瘤風險略有下降,顯示著這兩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影響腺瘤風險。即使在考慮 HbA1c 後,FRS 和 WHR 的交互作用仍然顯著影響腺瘤風險。

 

而對於腰臀比小於 0.9 的參與者,如果他們有較高的 FRS、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和 HbA1c 水平偏高,他們的大腸腺瘤風險會顯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HbA1c 水平上升所導致的腺瘤風險增加,只有在腰臀比小於 0.9 的情況下才顯著。

 

即便腰臀比正常,但較高的 FRS 和 HbA1c 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仍然要留意大腸腺瘤風險。在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後,腺瘤風險略有下降,仍需要密切關注。

 

林醫師團隊的研究,讓世人更進一步了解代謝健康和肥胖對大腸腺瘤風險的影響,即便是腰臀比正常的成人,依然要留意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偏高、佛萊明漢風險評分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些發現有助於提早識別風險,促進早期篩檢和預防,進而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恭喜林醫師!

 

許多人在寫論文常有這個困擾,寫 methods 時,納入和排除條件寫起來很相似,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一起來看看陳一銘醫師清楚明瞭的分析,讓論文寫作不卡關。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1108 (六) (午晚班) 第三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快訊] 林盈均醫師團隊,關於在正常腰臀比成人的大腸腺瘤風險因素與健康狀態關聯之研究,獲 Cancers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