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劉漢邦醫師團隊,關於異種骨塊用於側向齒槽骨增量現況發展之統合分析,獲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刊登!

 

 

01_IJOMI_LiuHP_01

 

 

文章介紹

 

劉漢邦醫師團隊想要探討使用「異種骨塊」進行側向齒槽骨增量的臨床成效。「異種骨塊」是指從其他動物身上取得的骨頭材料,經過特殊處理後用於人體的植骨手術。這項技術主要是用來處理牙齒缺失後,牙槽骨不夠寬的問題,好讓植牙能夠順利進行。

 

團隊在 PubMed、Embase 和 ClinicalTrial.gov 資料庫中,搜尋截至 2024 年 3 月 1 日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及前瞻性研究,分析了 9 篇相關的臨床研究,總共涵蓋了 120 個植骨部位和 141 顆植體。結果發現,使用異種骨塊平均可以增加 4.38 mm 的骨寬,而且手術後的骨吸收程度也不高,平均只有 0.85 mm。

 

研究還比較了異種骨塊和自體骨塊(從病人身上取的骨頭)的效果。結果顯示,異種骨塊在增加骨寬方面的表現甚至比自體骨塊還要好一些,平均多了 0.72 mm 的骨寬增加。

 

不過研究也發現,異種骨塊的存活率為 91.3%,而植入這類骨塊區域的植體存活率則為 84.3%。比起使用自體骨塊的植體存活率來說,還是稍微低了一些。

 

另外異種骨塊在人體內會慢慢被吸收,形成新的骨頭。這個過程中,新形成的活骨比例大約在 11.6% 到 29.8% 之間,而骨塊的吸收率則在 7.3% 到 21% 之間。

 

總結來說,對於不想從自己身上取骨頭的病人來說,異種骨塊確實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恭喜劉醫師!

 

做統合分析只要主題訂好,就可以直接開始搜尋文獻了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劉漢邦醫師團隊,關於異種骨塊用於側向齒槽骨增量現況發展之統合分析,獲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論文投稿四個月了還在 under review,該寫信去問嗎?什麼時候寫?要怎麼寫?

 

 

 

QA113

 

 

答:(蔡依橙)

 

首先要請同學先做點功課,了解這本期刊的審閱期大概是多久?做法有二。

 

第一,是上他的網站,看是不是有公布最近的審閱速度資訊。

 

第二,是下載最近這一期的期刊中,所刊登的論文 PDF。在這些 PDF 裡面找找看,有沒有作者投稿時間跟被接受時間的資訊,如果有的話,也不要只用一篇就決定,最好能夠尋找三篇或五篇,然後平均一下。

 

之所以要整理這些資訊,是因為等一下要寫信的時候,你要有些客觀數據。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問:論文投稿四個月了還在 under review,該寫信去問嗎?什麼時候寫?要怎麼寫? 已關閉迴響。

問:寫論文有什麼意義?

 

 

 

QA_109

 

 

答:(蔡依橙)

 

我還蠻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包括學校的專任老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PGY、護理師、藥師、放射師、營養師,都曾經問過我一樣的問題。

 

因為我會在現場觀察同學的表情與神態,然後進一步的詢問背景跟想法,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問。我發現這問題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像哲學問題。

 

當我詢問同學,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時候,他們會說其實他們也知道應該要快點把論文生出來,才能夠畢業、才能夠升等、才能夠有比較好的履歷,但是他們提不起動機,沒辦法下定決心把寫論文這件事情放在優先順序的前面。

 

同時也覺得這似乎是他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遇到比較困難的挑戰,不確定自己能不能通過?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問:寫論文有什麼意義?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線上高解析度經顱直流電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主要負面症狀及腦電圖功能連結的影響之研究,獲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刊登!

 

 

01_PCN_YehTC_11

 

 

文章介紹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會出現缺乏動力和無法感受愉悅等負面症狀,這些症狀目前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

 

葉大全醫師團隊使用了一種叫做「線上高解析度經顱直流電刺激術」(online HD-tDCS)的新技術來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負面症狀。研究採用了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總共有 59 位患者參與,平均年齡 43.36 歲,其中一半是女性。

 

團隊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接受真正的 HD-tDCS 治療,另一組則接受安慰劑治療。治療的目標是大腦的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研究團隊使用一個叫做 PANSS-FSNS 的量表來評估患者的負面症狀變化。

 

結果顯示,接受真正 HD-tDCS 治療的患者,其負面症狀比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改善得更多。在治療結束後、一週後和一個月後的追蹤中,兩組患者的 PANSS-FSNS 分數差異分別為 2.34、4.28 和 4.91 分。

 

雖然接受真正治療的患者比較容易感到頭皮刺痛(63.3% vs 10.3%),但整體來說,HD-tDCS 治療是安全有效的。研究還發現,HD-tDCS 治療可以降低大腦默認模式網路中的 delta 波段連接。

 

這項研究顯示,當結合線上功能性定位時,高解析度經顱直流電刺激對於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負面症狀既安全又有效。

 

 

恭喜葉醫師!

 

要怎麼找主題,是來自臨床上遇到的問題,還是讀 paper 時得到的靈感?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線上高解析度經顱直流電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主要負面症狀及腦電圖功能連結的影響之研究,獲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韋翔醫師團隊,關於苯丙氨酸代謝失調與急性心衰竭 30 天死亡率相關性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刊登!

 

 

01_JAHA_ChenWS_04

 

 

文章介紹

 

心臟衰竭是種嚴重的疾病,特別是在急性發作時更需要密切關注。陳醫師團隊的研究想探討,在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ADHF)患者中,苯丙氨酸代謝的異常調控與「壓力性高苯丙氨酸血症」(SHP)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這種代謝失調與 30 天內的死亡風險增加相關。

 

團隊收集了 120 位急性心衰竭的患者與 30 名健康對照組進行比較,發現患者體內處理苯丙氨酸的方式出現問題,正常情況下,人體有固定的方式來代謝苯丙氨酸,但在這些病人身上啟動了多條不尋常的代謝途徑,研究指出,ADHF 患者的苯丙氨酸代謝途徑有顯著異常,尤其是代謝產物(如酪氨酸、均苯丙酸、和丁二酰乙酸)明顯增加,有些患者甚至比一般人高出 1.5 至 6 倍之多,而某些物質(如苯甲酸和多巴胺前體)則下降。

 

這種獨特的代謝特徵與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在 30 天的追蹤期內,將近 40% 的患者不幸離世,而具有這種特殊代謝模式的患者,其死亡風險明顯增加。統計結果證實,除了已知的風險因素外,這種代謝異常與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存在獨立的關聯,可能成為評估急性心衰竭患者預後的新指標。

 

 

恭喜陳醫師!

 

「要上班又要學習臨床技能,哪來時間寫論文?」你也有這樣的疑問嗎?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每次到了 PGY 應徵的季節,總會有部分同學有 SCI 發表,而另一些則沒有。其實把時間用在對的地方,就是我們最有利的武器,看蔡校長的完整建議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624 (日) 第十二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陳韋翔醫師團隊,關於苯丙氨酸代謝失調與急性心衰竭 30 天死亡率相關性之研究,獲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