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前十字韌帶(ACL)是膝關節重要的穩定結構,以前受傷都是用 ACL 重建手術來治療。不過近年來,在急性撕裂的情況下,「韌帶修補術」這個治療方式又重新受到重視。
目前醫界對 ACL 重建手術後的復健已經有很多研究,但對於韌帶修補術後的復健照護,相關研究還很有限。
吳爵宏醫師團隊為了全面了解目前醫界對 ACL 修補術後復健的作法,他們從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 等主要醫學資料庫,蒐集了 66 篇相關研究,總計超過 3100 位病患的資料。研究人員特別針對八個復健重點項目進行分析,這些項目都是依據現行 ACL 重建手術的臨床指引來訂定的。
不過研究發現,目前沒有任何隨機對照試驗專門比較不同的術後復健方案。而且現有的研究資料相當不完整,各醫療團隊的復健作法也都不太一樣。這突顯了一個重要問題:急需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 ACL 修補術後復健指引。
團隊建議,未來需要更多嚴謹的臨床試驗,並且詳實記錄研究過程,才能發展出一套具有實證基礎的復健準則,讓病患能獲得最好的照護品質。
恭喜吳醫師!
應徵的時候,如果論文還沒刊出,可以跟考官說正在撰寫中。請問考官會相信我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答:(蔡依橙)
從課程開辦至今,我們統計了每個月校友論文發表量,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線:在疫情期間特別升高一陣子!
因為學過論文寫作的同學,會趁著大家對未來比較不確定、工作時數稍微減少的時候,快點把握時間把手邊的材料寫好投稿。那陣子全世界的論文量也是升高的。
疫情之後,本來是回到原本的趨勢線,繼續上升,但接著遇到部分醫院學校開始針對 OA 期刊做政策上的調整。
在這些醫院學校工作的校友,必須全部轉到傳統期刊尋找稿件適合的去處,但偏偏現在傳統期刊的審稿期都相當久,能容納的稿量也有限(受限於紙本,一年約 300-500 篇最多)。所以刊登的時間持續往後延,反應出來的就是每個月刊登量下降。
2025 年 4 月 20 日(日)9:00a – 4:40p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2024 年新思惟學員臨床論文發表 390 篇!】
作為研究初學者,常常面臨缺乏資源、不懂統計、找不到題目等困境,從稿件送出到經過 editor、reviewer,再到 revision,每一步都是挑戰,究竟要如何趨吉避凶,才能成功發表?
新思惟提供最容易起家的方式,教你如何有效整合手邊資源,達成「發表 SCI 論文」的目標。從論文怎麼寫作、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應,到臨床研究如何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我們給你務實建議,讓做研究不再是遙不可及!
由具有國際頂尖期刊 editor 經驗,長期評估大量稿件的吳昭慶醫師,與實際從中小型醫院學術起步,並產出系列論文的黃志生醫師,搭配多次獲得研究獎項,並在國際學會擔任顧問的蔡依橙醫師,一同講授。
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為你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