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翁騰崧 藥師
相關文章:[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低劑量 Venetoclax 合併抗黴菌藥物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療效與安全性之研究,獲 Oncology Letters 刊登!
終於,這篇文章總算來到投稿階段。回想這一路的準備過程,從主題設定、資料蒐集、統計分析到撰寫、修正,過程實屬不易。尤其因為曾多次遭到拒稿,這次在選擇期刊時,我格外謹慎,也開始思考:「什麼樣的期刊,才最適合這篇文章?」
審稿速度快 ≠ 隨便接受並刊登
起初還是忍不住考慮了一下 MDPI 系列的期刊。不可否認,MDPI 的審稿速度極快,對於急著發表、有時間壓力的研究者而言是一大誘因。然而,有投稿經驗的朋友應該都了解,傳統學術期刊雖然也會在官網標示平均或中位數的審查時間,但這畢竟只是統計數據,實際狀況仍有很大變數。有時候一篇文章卡在 reviewer 那裡幾週甚至幾個月都是常有的事,特別是遇到假期、編輯更換、或是稿件過多時,速度會大幅延遲。
因此我除了看數據,也會實際翻閱近三個月已發表的論文,觀察「投稿日 vs 接收日」,推估出實際審稿週期。
退稿僅需三天
不出所料,這次投給 MDPI 的文章也是在短短三天內就收到拒稿通知,效率雖快,但也證實這篇稿件可能不太符合他們的篩選標準。
由於先前也曾遇過 OA(open access)期刊在審稿流程或後續溝通上的困難,因此這次我決定轉向投稿傳統期刊。一方面也考量經費問題。OA 期刊目前的 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費用普遍偏高,動輒數千美金,尤其在沒有研究計畫經費補助的情況下,APC 成為很現實的負擔。相較之下,多數傳統期刊即使走 open access 模式,仍可能提供較低的 APC 或甚至免收費選項,符合資源有限的投稿者需求。
除了格式,還要讀懂期刊的「語言」。
不過,不論是 OA 或傳統期刊,各家的格式要求都不盡相同,從標題格式、參考文獻的排列方式,到圖表的樣式與解析度,都有詳細規定。這時「作者須知」就變得格外重要,必須逐條確認。
除了格式外,更關鍵的是確認這間期刊的「宗旨與範疇(aim & scope)」是否與研究主題相符,否則即使文章寫得再好,也可能因主題不合被一口回絕。
十多條修正意見,既是壓力也收穫。
這次投稿後,幸運地通過了初審,進入了審閱者(reviewer)審查階段。這篇文章共有三位 reviewer,總共提出了十多項意見,從邏輯結構、文獻引用,到統計呈現與倫理審查(IRB)等細節,皆提出了深入而實用的建議。
像是有 reviewer 指出:「文章雖以臨床資料為基礎,但文中卻未提及是否通過 IRB 審查」,這其實是我在撰寫時疏漏的一環。此外,也有 reviewer 指出某些討論段落語意不清、過於籠統,或者提出建議補充某些可能影響結果的潛在變項。
這些意見雖然讀起來會感到壓力山大,但的確對文章品質有很大幫助。
如何「回覆審閱者」,課程的建議非常實用!
在回覆 reviewer 的過程中,我也套用過去課堂上學到的技巧,例如針對每一條意見逐點回覆、引述原文進行說明、補充新文獻或數據佐證。
不過這並非一勞永逸,原以為一次回覆就結束了,殊不知 editor 也會再次審閱回覆,有時會因回應過於簡略或不夠具體再次要求補件,這也讓我體會「回信」的誠意與邏輯,決定文章能否前進下一關。
合作討論,是品質的第二道保障。
整個過程中,我也持續與合作的蕭聖諺醫師進行討論,我們會一條一條地確認每一則回覆是否切中 reviewer 的要點,也會反覆推敲每一段文字的表達是否清楚明確。這種討論往往也會讓我們跳脫自己原有的盲點,進而產出更好的內容。
投稿,不只是「交出去」而已。
這次投稿歷程雖然仍經歷了一番波折,但也收穫良多。從選刊、投稿、審查、回覆到最終修正,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更加熟悉學術出版的節奏與標準,也體會到投稿其實不只是提交一篇文章,而是與整個學術社群進行一場嚴謹的對話。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