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 7 / 5 課前提問回覆 期刊投稿篇

 

作者:吳昭慶 / 蔡依橙

 

 

吳昭慶醫師演講臨床論文寫作

 

 

問:如何寫一篇讓期刊想要刊登的 technical note 及 case series?

 

答: (吳昭慶)

 

Technical note 通常是要教 讀者 / 其他專科醫師 一種技術,同理,Case series 是要教 讀者 / 其他專科醫師 一系列病人的治療經驗,所以首先必須要確立的昰:我想寫的是創新技術,我的這一系列病人經驗具有教育意義。通常必須同時符合創新與教育意義才會刊登。

 

 

問:很多都只能「me too」,retrospective 怎樣能有高質量?

 

答:(吳昭慶)

 

「me, too.」很難刊登在好的雜誌上(除非你是主編的好朋友)。台灣現有環境很難做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除非你財大氣粗關係良好,挺你的老闆是國際知名大教授)

 

但精心設計的 Retrospective 也可以解決很多臨床問題,筆者刊登於 Journal of Neurosurgery(臨床神經外科最好的期刊)的文章幾乎都是 retrospective study。

 

 

問:投稿時是不是集中在某幾篇期刊就好?這樣的好處是什麼?

 

答:(蔡依橙)

 

是的。有以下好處:

 

– 能見度集中,讓某個學會的人常常看見你,認為你是 somebody。這是打進國際學術社群最好的方式。

– 熟悉期刊走向,與期刊一起成長,投稿精準度也更好。蘋果、中時、聯合、自由,喜歡的稿件會一樣嗎?當然不同。學術期刊也有一樣的趨勢。

– 熟悉期刊格式,從準備開始就正確,有的期刊要有 background、有的期刊要 teaching points、有的期刊還要你寫三項 clinical implication。如果老是換來換去,也寫得不夠到位,英文如果不好的,光多一段 background 你都要送英修,時間與金錢上造成浪費。

 

到處投稿,唯一的好處是 impact factor 最大化。但現在申請國科會計畫也不看 RPI 了,建議還是集中火力,讓自己的 impact 最大化,成為學術界的 somebody!

 

 

問:中醫一直以來是個人化醫療,與學術研究中強調量化、客觀數據化的目標相反,因為在臨床上治療有效果想要分享到國際,但不知道如何在學術上發展。

 

答:(蔡依橙)

 

其實西醫近十年,也強調 personalized medicine,最有名的,就是高血壓癌症治療

 

個人化與研究並不違背。只要你的「個人化」有一定的邏輯可循,他就可以寫成研究方法。例如:治療高血壓,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用 A 藥,合併腎臟功能不好者,用 B 藥,糖尿病患者,用 C 藥…等等。

 

又例如:同樣是肺癌,根據患者的狀況不同,我們會給予 wedge resection、lobectomy、pneumonectomy、neoadjuvant C/T、adjuvant C/T、target therapy、R/T 等不同治療方法,但決策過程是有其根本的,根據 staging、腎臟功能、ECOG、預期餘命等。

 

中醫也有 SCI 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有 2.281 分;Acupuncture in Medicine有 1.047 分,建議可以瘋狂閱讀幾本你喜歡的期刊,熟悉他們的語言與研究法,開始尋找切入的角度。

 

問題不是「中醫」,而是「台灣教育」。在台灣,即使是西醫師,一開始做研究,也往往沒有對照組、評估方式過於主觀、或延伸出太多幻想,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老師說了算」,當我們有權力時,也會覺得「我們說了算」。偏偏「我說了算」,是科學界,最根本要去除的偏誤。

 

所以,導致我們缺乏科學競爭力的,其實是我們過於重視權威、缺乏思辨訓練的教育體制。而不是「中醫」本身。

 

 

問:如何選擇適合的期刊投稿(如臨床醫療,醫療管理,公共衛生等)?對於沒有發表經驗的研究者,請問第一次該選 IF 多少的期刊發表起手比較適當呢?如何撰寫有臨床意義的論文?

 

答:(吳昭慶)

 

建議先選定目標期刊,讀個幾期看看,如果裡頭有跟你的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章,或是有許多類似研究方法的論文,那應該就是適合你投的期刊。

 

每個學門的 IF 不盡相同,分布差異可以很大,但通常 IF 3 分以上的雜誌對於統計與研究設計的嚴謹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對於從來沒有刊登過 SCI 論文的新進研究者,建議先以 1-2 分的臨床期刊開始。

 

臨床醫師感興趣的文章就是有臨床意義的論文,建議設身處地想想,讀者讀了我的論文會不會覺得很有收穫呢?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這就是一篇具有高臨床價值的論文。

 

 

吳昭慶醫師演講臨床研究影像

 

 

問:因為是外科,有時候需用到手繪圖解釋開刀過程,可是在電腦上時卻常常不知該如何應用程式畫。

 

答:(吳昭慶)

 

這牽涉到繪圖軟體的使用技巧,過去常見的是手畫然後掃描的檔案,近年來神經外科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刊出來的圖都相當專業,美國許多大的醫院甚至有請專門的畫家在製圖,許多說明手術步驟的圖精美的嚇人,根本不是我們這些非美術專業的醫師可能達到的。但重要的還是「圖」本身所傳達的意念,若是意念甚佳,隨便兩筆就能啟發其他外科醫師也必定可以登,倘若意境不特殊,那就真的是拼美術啦。

 

 

問:寫論文時,指導老師們都會提醒不要有抄襲的情況,可是怎樣算是引用還是抄襲呢?

 

答:(吳昭慶)

 

引用別人的文章、講的話、發表過的構想時,絕對絕對務必注意以下兩點:「用自己的話講出來」、「註明出處」。詳情請見這裡

 

答:(蔡依橙)

 

是的,所以如果我要講別人已經講過的概念,我會先寫成中文,然後再翻成英文,用字與邏輯,都會與原來的出處不同,就不會有抄襲的問題。當然,該 cite 人家的,就應該要 cite。

 

 

問:圖片的修改,如何才不算作假?(Lab data 亦是)

 

答:(蔡依橙)

 

目前科學界,可以接受影像調整亮度、對比,但必須是「整張」,不可以強化「局部」。影像可以裁切,使意義凸顯,但不可以裁掉會影響意義的部分。對比可以加強,但不可以讓背景中有意義的部分消失。不可以針對其中的某些物件,做搬遷、轉向、消失的處理。

 

詳細的規範,JAMA image integrity說的很好,請參考:

 

Preparation of scientific images (clinical images, radiographic images, micrographs, gels, etc) for publication must preserve the integrity of the image data. Digital adjustments of brightness, contrast, or color applied uniformly to an entire image are permissible as long as these adjustments do not selectively highlight, misrepresent, obscure, or eliminate specific elements in the original figure,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Selective adjustments applied to individual elements in an image are not permissible. Individual elements may not be moved within an image field, deleted, or inserted from another image. Cropping may be used for efficient image display but must not misrepresent or alt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by selectively eliminating relevant visual information. Juxtaposition of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a single image or from different images, as in a composite, must be clearly indicated by the addition of dividing lines, borders, and/or panel labels.

 

 

問:統計圖檔老是被說解析度不夠,該如何做出投稿用的統計圖檔?

 

答:(蔡依橙)

 

這次互動實作時間,我們會針對這部分做教學,並使用 PowerPoint,搭配免費軟體 XnView,即可完成。MAC 使用者,請使用 內建的預覽程式 或 XnView MP。現場有任何問題,歡迎舉手發問。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0705 (六) 第一梯次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