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Office Hour 這個課後免費服務,開辦即將兩年,數百人來問過。當然有一些很類似我們上課時 QA 的精確提問。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TKA)是治療嚴重膝關節炎的常見方式,能有效減輕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然而,術後疼痛控制一直是個挑戰,影響病患的復原速度和生活品質。傳統的「iPACK 技術」可有效減輕膝後疼痛,但通常需要術後透過超音波引導進行,增加醫療資源需求和病患的不便。
馬瑄孝醫師團隊嘗試一種新型的「iPACK 技術」,讓外科醫師能夠在手術中直接施行,減少對額外設備與專業人員的依賴。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 600 位單側 TKA 病患的數據,依年齡與性別配對分為兩組:一組在手術中除了原本就會打的關節周圍止痛針(PAI)之外,還用了這個新型的 iPACK 技術;另一組就只有打關節周圍止痛針。
主要評估指標為術後疼痛程度(VAS 評分)、嗎啡使用量,以及術後關節活動度(ROM)。此外,也記錄了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頭暈、便秘、腸胃出血等,並觀察兩週內的不良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
這篇研究結果顯示,新型的 iPACK 技術能有效降低術後嗎啡使用量,減少術中出血,並在早期恢復期內改善關節活動度,且不會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這項技術不需要額外的超音波設備或麻醉醫師參與,因此適用於資源有限的醫療環境,為 TKA 術後疼痛管理提供了新選擇。
恭喜馬醫師!
臨床醫師要怎麼找主題?從臨床上還是從平常閱讀的 paper?
「其實我們最不缺的就是靈感,因為其實我們,就像我們臨床上會遇到非常多不一樣的問題,然後讀 paper 也會有發現,就像你剛剛提到,有一些他說可以繼續研究的東西,但是回歸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去回答這樣子的問題。」(點擊連結,觀看完整回覆。)
肩關節沾黏性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又稱「冰凍肩」)好發於 40 歲以上的成年人,會出現嚴重疼痛與活動受限等症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傳統治療方式如復健、類固醇注射或水擴張術(hydro-dilatation),雖然可以改善,但往往需要長時間治療,且效果不一。近年來,醫學界開始探索「經動脈栓塞術(TAE)」作為替代治療的選項,透過導管將藥物注入肩部異常增生的血管,來減少發炎與疼痛。
為了評估 TAE 治療冰凍肩的效果,王博醫師團隊收集了 25 位患者的數據,其中 14 位為女性、11 位為男性,平均年齡為 54.9 歲。這些患者經過 3 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肩膀疼痛仍未改善,因此接受了 TAE 治療;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 3 個月後,都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查,並記錄疼痛指數、肩部活動度與日常功能。
研究結果顯示,TAE 在治療冰凍肩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治療後 1、3、6 個月,患者的疼痛指數從 7.0 分降至 1.2 分;肩部活動度明顯提升,前屈角度從 98.0° 提高到 152.4°,外展角度從 79.2° 提高到 149.6°。MRI 結果也進一步支持 TAE 的療效,關節囊發炎與異常血管增生明顯減少,腋窩關節囊增強訊號從 64% 降至 24%,旋轉間隙的發炎訊號也顯著下降。
對於長期受冰凍肩困擾的患者來說,TAE 可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替代療法,未來有機會成為標準治療之一。
恭喜王醫師!
傳統期刊審稿時間長,但退稿率高;Open Access 審查快,又容易被醫院、學校針對,到底該怎麼選?資深研究者分享多年投稿心法,教你如何在時間壓力下做出最佳選擇,讓論文投稿事半功倍。
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翁騰崧 藥師
相關文章:[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 venetoclax 相關副作用之統合分析,獲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刊登!
在開始投稿本文時,首選目標依舊是 MDPI,堪稱目前最快速能刊登的 Open Access 期刊社。有了之前刊登的經驗,想著反正我就從 IF 高的開始往下投,運氣好被接受就算賺到,被 reject 也覺得剛好而已。
那時的我是這麼想的,完全把上課時講師們說過的話完全忘記,一開始從高分投,不出所料 2-3 天就收到 reject,繼續往下投 reject again,再繼續往下持續 reject、reject,頓時感覺不妙,目前投的期刊分數應該已經算低了,怎麼還是 reject?直到整個 MDPI 都丟完了,才發現我太天真了,比想像中的還難投……
(橙編按:因為他們系統都看得到前面同集團雜誌退稿的原因,通常第一個失敗,後面成功的機會不高。如果想增加被接受機會,可考慮即使退稿,重新投稿時還是做 revision 修正跟意見回覆,類似 reject and resubmit,只是 resubmit 到 MDPI 的另一本期刊。這樣可以有效 reset 編輯部對這篇文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