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下睫毛」與「結膜內」切口修復眼眶及顴骨骨折的眼皮併發症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ChenYY_09

 

 

文章介紹

 

處理眼眶或顴骨骨折時,手術雖然成功,但後續的眼皮問題常常讓病人很困擾,不只影響外觀,有時候還會影響功能。

 

這些併發症包括像:眼瞼外翻(ectropion,眼皮翻出來)、眼瞼內翻(entropion,眼皮往內捲,睫毛會刺到眼球)、鞏膜外露(scleral show,眼白露出太多),還有明顯的疤痕。

 

目前手術界很常用「下睫毛切口法」跟「結膜內切口法」這兩種方式,但到底哪一種方法比較容易出現這些麻煩,一直是大家在爭論的焦點。所以,程羽嬿醫師團隊想要比較,到底這兩種手術方法,哪一種術後眼皮併發症的風險會比較高。

 

研究團隊搜尋了 1990 年 1 月 1 日到 2025 年 6 月 15 日間,在 PubMed、EMBASE 跟 Cochrane Library 上的醫學文獻,收集了研究設計、病人基本資料,還有併發症發生率的數據。使用 Newcastle-Ottawa scale 來評估這些研究的品質。最後,研究人員用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軟體進行隨機效應的統合分析,計算出勝算比跟 95% 信心區間。

 

總共納入了 19 篇研究,包含了 2103 位病人,其中 1062 位是用「下睫毛切口法」,1041 位是用「結膜內切口法」。

 

研究結果發現,睫毛下切口這種方式出現眼瞼外翻的風險是經結膜切口的 2.94 倍,鞏膜外露的風險是 2.33 倍,明顯疤痕的風險更高達 5.62 倍。不過相反地,經結膜切口出現眼瞼內翻的機會比較高,睫毛下切口只有它的 0.17 倍風險。這些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很小,結果相當一致可靠。

 

另外,不同研究間的差異性(heterogeneity)跟發表上的偏差(publication bias)都非常小,表示這次的結果是相對穩定的。

 

綜合來看,相較於「結膜內切口法」,「下睫毛切口法」有比較高的眼瞼外翻、鞏膜外露,以及疤痕風險。而「結膜內切口法」則有較高的眼瞼內翻風險。這些發現可以提供給醫師一個參考,在決定手術方式,以及和病人討論術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時,能夠有更明確的依據。

 

 

恭喜程醫師!

 

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下睫毛」與「結膜內」切口修復眼眶及顴骨骨折的眼皮併發症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lumateperone 在躁鬱症治療的劑量與療效安全性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01_JP_HsuCW_28

 

 

文章介紹

 

Lumateperone 是一種較新型的抗精神病藥,兼具多巴胺與血清素調節作用,被認為能改善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且副作用較少。許智維醫師團隊想要瞭解,使用不同劑量的 Lumateperone,是否會有明顯的療效差異與安全性變化。

 

許醫師團隊收集先前隨機對照試驗中,使用 Lumateperone 治療躁鬱症的資料進行統合分析,分別比較每日 28 毫克與 42 毫克兩種劑量,在臨床上的療效與安全性,並與安慰劑組作對照。分析重點包括憂鬱症狀改善幅度、臨床反應率、緩解率,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研究結果發現,每日 42 毫克的 Lumateperone 在減輕憂鬱症狀、提升整體臨床評估分數與改善生活功能方面,表現都比 28 毫克組更明顯。達到「症狀顯著改善」的病人比例也較高,不過在「完全緩解率」上,兩組並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安全性分析顯示,42 毫克組並未出現體重上升、代謝異常或錐體外副作用增加,但因頭暈、噁心等不適而停藥的比例稍高。

 

許醫師團隊認為,42 毫克的 Lumateperone 在躁鬱症的治療中,可能是效果與安全性兼具的劑量,能有更顯著的症狀改善,同時維持良好耐受性。

 

 

恭喜許醫師!

 

想知道在題目設定、搜尋策略與研究設計間,如何靈活切換方向、不浪費時間?一起來聽聽講師怎麼說!

 

 

 

 

論文寫作 /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lumateperone 在躁鬱症治療的劑量與療效安全性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石博元醫師團隊,關於心臟手術中使用 Dexmedetomidine 能改善術後微血管循環並降低急性腎損傷之研究,獲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刊登!

 

 

01_DDDT_ShihPY_03

 

 

文章介紹

 

石博元醫師團隊想要探討一種叫做 Dexmedetomidine(右美托咪定)的麻醉藥物,對於接受心臟手術病人的微血管循環跟腎臟功能有什麼影響。Dexmedetomidine 是一種作用在 alpha-2 腎上腺素受體的藥物,過去在不同的手術中都有不錯的效果,但對心臟手術病人的微循環跟腎功能影響還不太清楚。

 

研究是在一家大學醫院進行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總共收了 70 位需要使用心肺機進行非緊急心臟或主動脈手術的病人。最後有 68 位完成分析。病人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使用 Dexmedetomidine(先給 0.5 微克 / 公斤的起始劑量,之後每小時維持 0.5 微克 / 公斤),另一組則使用生理食鹽水當對照組。

 

藥物從麻醉開始打到手術結束。研究團隊在五個時間點測量微血管的狀況:手術前、使用心肺機後 1 小時、到加護病房 1 小時後、術後 24 小時、還有術後 48 小時。測量的項目包括血管總密度、有灌流的血管比例、有灌流的血管密度、De Backer 分數、微血管血流指數跟異質性指數等等。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 Dexmedetomidine 的病人在術後的微血管灌流狀況明顯比較好。雖然兩組病人手術前的血管密度差不多(17.5 vs 18.0 mm/mm²),但到了術後 48 小時,Dexmedetomidine 組的數值明顯比較高(17.0 vs 15.6 mm/mm²)。

 

更重要的是,使用 Dexmedetomidine 的病人術中尿量明顯比較多(950 vs 605 毫升),而且術後發生急性腎損傷的機率也大幅下降(11.8% vs 50%)。

 

在心臟手術中使用 Dexmedetomidine 可以幫助維持比較好的微血管循環,讓組織灌流更順暢,同時也能保護腎臟功能,降低術後腎臟受損的風險。

 

 

恭喜石醫師!

 

如何克服 data-driven writing?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石博元醫師團隊,關於心臟手術中使用 Dexmedetomidine 能改善術後微血管循環並降低急性腎損傷之研究,獲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收到沒有寫期限的 major revision,該多久內回覆?

 

 

01_OfficeHour_158

 

 

問:校長好,我投稿一篇文章,期刊社給我 major revision,但沒有寫期限,請問我該多久改好送回比較好?

 

答:(蔡依橙)

 

給 major revision 卻沒有附上截止時間,這在今日投稿環境,其實並不常見。

 

有可能這家期刊社本身步調較緩,說實在的也不差你這一篇。習慣上 major revision 是給你的機會,要回不回是你的事情,你就自己看著辦。但也有可能就只是 editor 忘了勾選回覆時間。

 

 

major revision 有沒有行情時間?

 

至於 major revision 有沒有行情時間,說實在的,在今天的學術狀況,其實是沒有。

 

以前沒有線上投稿的時候,投稿者要自己印兩份,寄國際郵件的年代,major revision 都是半年起跳,如果牽涉到增加收案,甚至可能給到一年!

 

但如今絕大多數期刊都用線上系統,又進入 OA 戰國時代,審閱與處理速度成了吸引作者的重要指標,於是許多期刊與出版社都採取加速作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Office Hour,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收到沒有寫期限的 major revision,該多久內回覆?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影響之統合分析統,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01_DRCP_HuangHK_28

 

 

文章介紹

 

黃暉凱醫師團隊想了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不同降血糖藥物,會不會影響得到巴金森氏症的機率。研究團隊特別關注三種藥物:SGLT2 抑制劑、GLP-1 受體促效劑、DPP4 抑制劑。

 

團隊利用美國 TriNetX 研究網絡的真實世界資料,收集了 2015 年到 2022 年間,年齡 50 歲以上、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並開始使用這三種藥物的病人資料。

 

為了讓比較更公平,團隊使用了傾向分數配對的方法,確保各組病人的背景條件相似。研究主要想看的結果就是這些病人後來有沒有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

 

研究總共納入了將近 30 萬名病人的資料。在 SGLT2 抑制劑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中有 93872 人;GLP-1 受體促效劑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中有 110366 人;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的比較中有 95838 人。

 

結果發現,使用 SGLT2 抑制劑的病人得到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明顯比較低。跟使用 DPP4 抑制劑的病人相比,風險降低了 20%(風險比值為 0.80),跟使用 GLP-1 受體促效劑的病人相比,同樣也降低了 20%。

 

但是 GLP-1 受體促效劑跟 DPP4 抑制劑相比,在預防巴金森氏症方面就沒有明顯差異了。研究團隊還整合分析了其他相關研究,結果也支持 SGLT2 抑制劑能降低巴金森氏症風險的發現。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顯示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 SGLT2 抑制劑可能比使用 DPP4 抑制劑或 GLP-1 受體促效劑,更能降低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恭喜黃醫師!

 

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影響之統合分析統,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