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Office Hour 進行方式點擊次數增加?中壯年的終身學習者!

 

作者:蔡依橙

 

 

00_Office Hour_125

 

 

Office Hour 進行方式點擊變多

 

最近在我們的網頁中,關於 Office hour 進行方式的連結,被點擊最多。許多來上課的同學也提到,每個禮拜都有一個小時能夠問一些課程之後實際應用的問題,讓人感覺安心。

 

Office Hour 的進行方式,是在指定時間內,使用 Messenger 傳訊問答。這種「打字之後會收到回覆」的模式,對社恐者友善,除了回答精準之外,還能讓同學發現到一些自己沒注意到的事情。

 

 

中壯年的終身學習者

 

最近的課程,有不少中壯年的同學來參與。他們並不一定有迫切的論文發表或升遷壓力,而是人生發展到一個程度,覺得應該要挑戰一些過去認為困難或者不擅長的事情。

 

有的人是在診所工作很多年,生活與收入都已經穩定,想要挑戰一下年輕時候很嚮往的論文發表,於是來報名統合分析課程,當作一項才藝來學習實踐。

 

也有人已經拿到碩博士,但總覺得所寫的是老師的題目,畢業後想維持發表產能,更想試試看自己是否能夠獨立找到題目,並完成全部的統計寫作。全部只用自己的力量,讓名字出現在 SCI 期刊上面,於是來學網絡統合分析

 

資深主治醫師,得知醫院有方便的 TriNetX 資料庫,操作介面方便,PGY 都在撈出資料回答臨床問題,於是想說快點來學統計方式與寫作架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儘速讓自己具備指導能力。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需求,只要同學想進步,我們有課程也有 Office hour,持續提供協助。

 

 

參加課程立即擁有 office hour 服務

 

 

發表於 Office Hour,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 | 【趨勢觀察】Office Hour 進行方式點擊次數增加?中壯年的終身學習者!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比較 IMPT 與 VMAT 對於鼻咽癌患者生存率與副作用之長期多中心世代研究,獲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刊登!

 

 

01_RO_WuCN_11

 

 

文章介紹

 

吳醫師團隊的研究比較了針對鼻咽癌患者的兩種放射治療技術——「強度調控質子治療(IMPT)」和「體積調控弧形治療(VMAT)」的長期效果,並評估這兩種技術在生存率及副作用上的差異。

 

鼻咽癌是一種在亞洲地區常見的癌症,其治療方式以放射治療為主,而質子治療是一種較新的技術,因其高精準度能更有效集中放射劑量於腫瘤,同時降低對周邊健康組織的損傷。然而因為治療費用較高,IMPT 在台灣仍屬較少使用的方式。

 

這項研究回顧了台灣在 2016 年至 2021 年間的患者數據,研究中有 552 名符合條件的患者,分別接受 IMPT 與 VMAT 治療後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IMPT 組患者的整體生存率顯著高於 VMAT 組,而接受 IMPT 的患者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降低了約 69%。此外,IMPT 也顯著減少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使用鼻胃管進食的情況(風險降低近 70%),顯示其對減輕治療引發的吞嚥困難效果更佳。

 

在疾病復發的風險方面,IMPT 組的患者也表現出較低的復發率,雖然在進一步的敏感性分析中,這一結果並未達到統計顯著。除此之外,兩組患者在耳中積液(中耳炎)等其他副作用的發生率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IMPT 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與較少的副作用,特別是在降低因放射治療引起的吞嚥問題方面。然而 IMPT 的高成本及現階段數據的限制,建議仍需要更多隨機對照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其效果與成本效益。

 

 

恭喜吳醫師!

 

最近有許多同學在 Office Hour 詢問投稿期刊相關問題,包含期刊有無分數、傳統期刊或 OA 期刊,該怎麼選擇投得上、分數又不會差距太多的,這些大家常有的疑問,蔡校長整理了最新 PubMed 投稿期刊四大類型全解析,歡迎前往閱讀!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 已標籤 , , , , , , , , , , , | [快訊] 吳靖農醫師團隊,比較 IMPT 與 VMAT 對於鼻咽癌患者生存率與副作用之長期多中心世代研究,獲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從論文發表到個人品牌,專業全面升級的關鍵就在這!

 

作者:成大醫院 影像醫學部 王博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術前磁振血管造影對於難治型肌肉骨骼疼痛之經動脈栓塞治療加值效益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Medicine 刊登!

 

 

CLIP_20190901_0508

 

 

在快速變化的醫學領域中,持續學習和專業成長是每位醫療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我發現自己在某些關鍵技能上仍有不足,尤其是在研究和發表方面。因此,我決定積極參加多個由新思惟主辦的專業工作坊,這些經驗不僅幫助我提升關於「疼痛治療」的個人品牌,也為我的研究成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個研究工作坊,拓展了我的學術之路。

 

首先,我參加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以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這兩次課程深入探討了臨床研究的設計、數據收集及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撰寫和發表學術文章。

 

課程內容涵蓋了從論文架構到期刊投稿的各個方面,讓我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學術文章,並順利發表於國際期刊上。這些技能不僅增強我的研究能力,也提升我在學術界的聲譽。

 

在這些課程中,我特別受益於講師提供的實用建議,例如:如何選擇合適的期刊、如何進行文獻回顧,以及如何撰寫引言和討論部分。這些技巧使我在撰寫論文時更加自信,也讓我能夠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研究觀點。

 

除了自身關於「微細動脈栓塞止痛術(TAME)」的原創論文發表完外,也能帶領住院醫師學弟妹發表 TAME 相關的個案報告以及技術報告,讓他們拿到升主治醫師的門票。

 

由於兩個研究工作坊令我收穫良多,接著我又參加了《統合分析工作坊》的課程,想進一步了解數據整合和分析的重要性。未來如有機會,計劃與同儕一起合作發表統合分析論文,增加自己的研究產線。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90901 (日) 第十五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從論文發表到個人品牌,專業全面升級的關鍵就在這!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術前磁振血管造影對於難治型肌肉骨骼疼痛之經動脈栓塞治療加值效益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Medicine 刊登!

 

 

01_FIM_WangB_05

 

 

文章介紹

 

「經動脈微栓塞治療」(TAME)是一種微創手術,專門用來治療慢性肌肉骨骼疾病。不過在進行這種治療之前,必須先找出病灶處的血管分布情況,是個不小的挑戰。

 

雖然 MRI 是診斷骨骼肌肉疾病最常用的工具,但一般的掃描並不包含血管造影。王博醫師團隊特別採用了一種叫做「動態顯影磁振血管造影」(DCE-MRA)的新技術,這種掃描方式不但可以看到病灶部位的血管增生情況,還能清楚顯示周邊的血管分布。

 

研究團隊總共觀察了 6 位病人,他們分別有不同的疼痛問題,包括肩膀關節沾黏、斜方肌痛、網球肘合併高爾夫球肘、膝關節退化、截骨手術後的頑固性膝關節痛,以及足底筋膜炎。每位病人在接受 TAME 治療前,都先進行了 DCE-MRA 掃描。

 

透過 DCE-MRA,臨床上成功地在所有病人的病灶處觀察到血管增生的情況,也能清楚掌握周邊血管的分布狀況。這些影像資訊和後續手術時的血管攝影結果完全吻合。而所有病人在接受 TAME 治療後,疼痛都獲得明顯改善,而且沒有任何併發症。

 

統計顯示,病人的疼痛指數有顯著下降。其中有 2 位病人在治療 6 個月後再次接受 DCE-MRA 檢查,發現血管增生的情況確實大幅改善。

 

這項研究證實,DCE-MRA 掃描對於 TAME 治療的術前評估非常有幫助。它不但能幫助醫師清楚了解病灶的血管分布,還能避免手術風險,讓治療效果更好。

 

 

恭喜王醫師!

 

收到 major revision,要改還是不改?會不會花力氣改了之後還是被退稿?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術前磁振血管造影對於難治型肌肉骨骼疼痛之經動脈栓塞治療加值效益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魯拉西酮用於雙極性鬱期患者的療效與耐受性之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獲 BMJ Mental Health 刊登!

 

 

01_BMJMH_HsuCW_21

 

 

文章介紹

 

許醫師團隊研究探討了魯拉西酮(Lurasidone)在治療雙極性鬱期患者的最佳劑量,並深入分析其在療效、耐受性以及代謝與內分泌方面的表現。這篇研究回顧了截至 2024 年 8 月的相關文獻,整理了 5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這些試驗總共涵蓋了 2032 名患者,治療時間平均為 6 週。

 

結果顯示,每日 40 至 60 毫克的魯拉西酮劑量,對於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焦慮情緒、整體臨床狀況以及生活功能有明顯效果。尤其是每日 50 毫克的劑量在減輕憂鬱症狀方面表現突出,患者的情緒穩定性和生活品質皆有顯著提升。不過當劑量超過 50 毫克時,副作用風險開始增加,例如胃腸不適或嗜睡現象更為常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劑量的升高並沒有導致患者出現更多的躁狂發作或自殺行為,中途停藥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增加。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魯拉西酮用於雙極性鬱期患者的療效與耐受性之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獲 BMJ Mental Health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