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附醫 口腔顎面外科 陳怡孜 醫師
以為潛水就夠了,沒想到……
Follow 新思惟好久了,臉書上偶爾會跳出某學長 or 學弟去新思惟上課的分享,印象最深的是陳畊仲醫師,比較多是一些醫學簡報的課程分享。看到新思惟課程的學費真的會想說「這怎麼會有人想去(花錢)上課啊!這真的要有興趣(需要)才行啊!」
不過契機其實是兩個月前準備報名時,手上的確有一篇想投出去的 short communication,為此我煩惱許久(呃~我需要幫助了),來來回回看了想投稿的 journal 好幾回,想多了解雜誌的性質和規則。
身邊有經驗的人太少
但因為身邊臨床工作的人沒有太多經驗(除了和基礎研究的老師抱個大腿請教),大家都不甚了解投稿的「眉角」。科內醫師最清楚的也僅僅是國內的學會雜誌。我試著投稿和作圖的過程中,碰了不少釘子,也不是很了解圖表的限制,甚至卡在投稿網頁的畫面中。剛好看到新思惟的課,我想我的救星出現了!不知為何這些學校總是沒教,勢必是要來拜師學藝一下。
報名時已經匯集了大家提出的問題,前一週就收到校長及吳昭慶醫師的回覆,其實還滿窩心的,投稿路上不孤單啊!有人分享先前的經驗,有助我一臂之力的感覺。
課前論文也在兩週前發下來,事先閱讀也讓自己反覆思考,以後怎麼運用手邊的資料轉換成這樣一篇臨床研究論文。說真的,回想以前研究所論文運用人體試驗的文章,能達到 RCT 的境界著實困難,像這樣子的 retrospective study 對於臨床醫師來說比較能夠達成。
一天的收穫抵過自己瞎忙好久
在短短的一天中,校長和吳醫師很鉅細靡遺,而且一針見血的把我心中的問題解答完了(到底前些日子在瞎忙什麼啊)。
以前看 title 和 abstract 覺得不怎麼樣,原來從讀者角度,其實這些(如同留名青史般的)多重要;實作時間也可以很快的把上課所教的立刻運用,午休時段完全沒有任何浪費(因為包括吃便當加上傳作業,根本剛剛好),回家後這些步驟也都記憶猶新,立刻把先前的文章和附圖拿出來修改(其實上課的時候就超想打開檔案修改),剩下的半哩路我相信會更順暢!
貼心對待審閱者,投稿心態改變。
先前我也只投稿過國內學會的文章,在來回修改的過程中,態度上真的只是把「你叫我修改的」改完送回。聽了這堂課,覺得以前的自己怎麼沒有更貼心一點對待審閱者啊!面對歐美期刊,我還沒遇到 reviewer 這關,但有蔡校長的醍醐灌頂,有種打預防針的感覺,我心臟也會強一些(萬一被 reject,我想我也會再努力生出一篇的)。
最後吳昭慶醫師的課堂中講到「Go international」讓我頗有感覺,我的確本來想要試試看投稿到 JCMA,最初的想法不外乎也是「國內的雜誌應該比較好投吧!」果然很多人一開始都是這樣想的,當下聽了我真的點頭如搗蒜。
不管怎樣,第一步是比較辛苦的,我會跨出去。
期待下次《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再次開班,看到 8 月的課報名額滿了好難過啊!
(橙編按:會的,請放心,下半年希望能再開一到兩班。繼續喬時間與場地中!歡迎有興趣的伙伴們,訂閱電子報,追蹤最新課程。)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