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北榮總 胃腸肝膽科 謝偉耀 醫師
由於從實習醫師時期就知道蔡校長的緣故,加上同溫層裡新思惟之友還真不少,一直都有追蹤新思惟國際各種學術、簡報、及個人品牌課程的開課訊息。
一天的課程雖然要價不斐,長期觀察卻能持續有好口碑,甚至不以正面評價為滿足而停止前進的腳步,持續改款優化。
現實環境已讓我耗掉體力與熱情
甫於年底考取次專的我,人生正處於另一個選擇的十字路口。回想從住院醫師訓練到這個階段的目標,除了把看家本領學好,就是盡可能地多方嘗試、探索自己的職涯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理想歸理想,然而現實中不少體力與熱情,在繁重的臨床工作及學習新技術的成長挫折裡磨耗殆盡,住院醫師階段或許也是迷惘最劇烈的時期。
投稿發表經驗豐富,還需要上課嗎?
回顧自己學術生涯起飛階段,在院內師長指導下完成一篇 case report;在歐洲消化醫學會 (2015) 及亞太消化醫學會 (2016) 分別發表過 poster 分享自己的臨床研究成果摘要,同時獲得全英語學術短講經驗值;正在進行中的original article。報名前曾經自問:有過這些經歷,還需要上課嗎?
課中、課後都有豐富的教學與點評
上過課以後,回想過去自己摸索統計、製圖,沒辦法才請教有經驗的學長姐,深深覺得這個課程就是用金錢成本換取時間成本啊!除了有蔡校長傳授影像處理數十年累積的經驗,還有令人廢寢忘食的互動實作時間,隨招隨到替你解決疑難雜症的助教群。來不及完成或不滿意的成品,課後仍有充裕時間調整,最後蔡校長透過錄影給予學員點評建議。
聽過蔡校長的講解後,發現好多「眉眉角角」以前都被我忽略了,有點手癢想把自己今年稍早獲得 Gastroenterology 刊登的案例報告拿回來改圖。
吳昭慶醫師拆解範例論文,提醒論文寫作各個段落需要注意之處以及潛藏的格式,課後才明白原來過去寫作最令我苦惱,花最多時間的部分其實是最不重要的。蔡校長傳授與 reviewer 應對之道,讓我更深入認識學術出版運作規則和潛規則:如何回答 reviewer 得體又能有所堅持;不幸遇到找麻煩的 reviewer 時,如何纏鬥並爭取文章存活的機會。
理想與實際的研究心態調整
最後吳昭慶醫師分享做研究、寫論文的初衷,這段其實讓我滿有感觸的。理想上,我們希望能透過醫學研究回答臨床問題、通過基礎研究探討病 / 生 / 藥理機轉;實際上,則有升等壓力、醫院規定、以及從眾心態等干擾,動機若往「為做而做、為寫而寫」偏離,就可能出現 non-theory-based study 現象,亦不乏違背學術倫理之極端例子。
理想上,我們希望做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可以減少很多回溯性研究的限制及選擇性偏誤;實際上,在學術生涯起飛階段,除了資源有限,為了及早收成,恐怕不得不從回溯性研究開始。想起某位師長說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雖然是比較極端的情況,卻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研究初學者不妨先把短期目標設定在以系列研究集中經營某些期刊,讓個人學術品牌獲得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認可。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