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中榮總 麻醉科 唐宗詠 醫師
第四次參加新思惟活動
這是第四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活動了,有一種從 R1 當到 R4 好像快要當總醫師了的感覺 XD
每次結束後的感覺都一樣,覺得精神瞬間都來了,好像應該趕快來做點什麼才是。而因為本人在「新思惟心得界」也算稍有經驗了,家中也累積許多 7-11 禮卷,寫起心得來難免開始會有一點葉佩雯的稈菊,請多多見諒。雖然如此,但 內容保證中肯實在。
時間有限、資源不足是我們共同的困境
其實我對臨床研究的感覺一直都是,大概知道該怎麼做,但是資源實在是太不夠了,時間也非常有限,住院醫師階段又要報晨會、又常常是第一線醫(ㄓˊ)療(ㄅㄢ)的主力,我自己又有一些額外的進修活動,人生又到了準備結婚、整理新生活等一連串活動的坎站。每每花了一個下午想了一個自認為很棒的主題,又花了另一個下午寫了一篇似乎可以打發 IRB 欄位的 outline 後,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親愛的朋友:時間有限,資源不足是我們的最主要且共同的困境。來上這堂課,可以大大降低這兩項因素對我們的壓迫感。尤其是在資源不足這點,有句話說「有什麼屁股,就吃什麼辣」,似乎在臨床研究上也非常適用。
把握身邊有的題材
資源不足的我們,運用身邊有限的材料,也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蔡校長課堂作業的照片裡就可以看到,用很簡單的機械工具取代複雜電子機器的功能,也可以登上國際期刊。資源不足做不出非常 fancy 的 study 也沒關係,因為全世界資源不足的絕對不是只有我們,饒富創意的小品研究一樣可以獲得青睞。
昭慶醫師也提醒我們要把握身邊有的題材,並注意三大選題要素,便可以跨出第一步,更是幫助我們在一片大海之中找到定向感。
做研究、寫論文都要以「人」為出發點
讓我印象最深的則是昭慶醫師一句「The patient always comes first.」
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呢?不外乎是升等、不寫 paper 就不能升主治醫師、不能考專科等等。我們心裡只會想到許多艱澀的統計技術,以「實驗組/對照組」為中心而非以「人」為中心,最後再拼貼別人的句子形成一篇非常炫麗的「臨床研究」。問題如果通通回到「人」為出發點,會不會簡單一點呢?
構想一個題目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身為一個病人,我們會不會希望有更精確的診斷工具、更有效的治療、更低的併發症,甚至更舒服的醫療體驗呢?
在寫一篇文章的時候,如何讓比我們還要忙的 reviewer 感到舒服?如何巧妙地利用既有競爭關係又在特別權力關係之下,某些 reviewer 又羨慕又忌妒的情緒?如何在整個投稿過程中對出版社的人員,甚至對刊物本身都能十足尊重、面面俱到?
這些都是關乎人性的問題。如果從這些想法當中出發,我們所欠缺的大概就是花時間一步一步做好了。
用一天的時間學習,減少以後許多的時間浪費。
但我們還是必須說,時間不夠用的問題永遠存在,而且這個問題只能自己救自己了。來這裡用一天的時間,讓蔡校長和吳醫師用他們親身的(慘痛)經驗幫助我們減少許多時間浪費,堪稱值回票價。而關於臨床研究,來自於台灣醫療環境的那種無力感,就不是兩位大師能幫我們的了,我們只能各自試著接受、改變或用其他的方法詮釋自身與環境的互動。
唐宗詠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