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做回歸分析的時候,單變項與多變項,居然跑出不同結果?

 

 

 

 

答:(蔡依橙)

 

在做回歸分析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單變項做的是有效的,可是實際上去跑多變項的時候,反而變成沒有效果,甚至方向是相反的,這當然是有可能的,因為你所分析的許多因素,他之間會有交互作用。

 

舉個例來說,做單變項分析的時候,有可能會分析出家裡有烤土司機,小朋友的成績會比較好;但是當你跑多變項分析的時候,發現解釋力更強的是「家庭收入」,家庭收入比較好,小朋友比較多的資源跟照顧,所以成績比較好,而這些人剛好其中有一部分是擁有烤吐司機的。

 

所以當你今天把這些因素通通都丟進去,就會發現其實烤吐司機的解釋力不強,甚至變成無效,甚至也有可能在有錢人裡面,只有一般的有錢人,他會買烤吐司機,這就會造成在跑單變項的時候,烤吐司機是有效的,可是在跑多變項的時候,烤吐司機不但沒效,甚至還有一些負向的影響。

 

單變相跟多變項,就像是初賽跟複賽,那你要選擇怎樣的 criteria,最後複賽才是真正的決賽,他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其實是很難說的,兩階段的做法還是目前的主流。

 

 

最新活動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問:在做回歸分析的時候,單變項與多變項,居然跑出不同結果? 已關閉迴響。

問:做跨領域研究,投稿竟處處碰壁?

 

 

 

 

答:(蔡依橙)

 

同學問我,他是做跨領域研究的,投工程的期刊,工程的期刊嫌他方法學說明不夠清楚,他投醫學的期刊,醫學的期刊嫌他過於冗長,而且在方法論上琢磨過多。

 

這就是跨領域研究的困境,跨領域研究非常吃是否有主題紅利,前幾年有主題紅利的就是 AI 研究,你只要 AI 做任何東西,大家都會多看兩眼,可是很不幸的,AI 這幾年的主題紅利已經過了。

 

所以你用 AI 來做研究的時候,大家只是把它視為一種工具,而這個工具要回答的問題如果重要,它才能夠登上醫學期刊,而你工具本身興起,那才有可能在工程期刊裡面脫穎而出,而如果這兩邊都是普普通通的狀態的話,它並沒有任何加成的效果。

 

所以,當我們今天做跨領域研究的時候,如果紅利期過了,發現自己在投稿上,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也許找比較跨領域的 OA 期刊,會是比較好的方向,那才有可能在工程期刊裡面脫穎而出。

 

而如果這兩邊都是差不多普普通通的狀態的話,它並沒有任何加成的效果,所以當我們今天做跨領域研究的時候,如果紅利期過了,發現自己在投稿上,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也許找尋比較跨領域的 OA 期刊,會是比較好的方向。

 

 

最新活動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問:做跨領域研究,投稿竟處處碰壁? 已關閉迴響。

問:期刊退了我的稿,卻又說修改後還是可以重新投。為什麼不直接給我 major revision 呢?

 

 

 

QA_100

 

 

問:期刊退了我的稿卻又跟我說,如果你根據我們的建議,做了大幅度的修改之後,還是可以考慮回來重新投稿。我是不是被 PUA 了,為什麼不直接給一個 major revision 的結果呢?

 

答:(蔡依橙)

 

這的確是這幾年常見的狀況,主要是有 reject 與 suggest resubmit 這些選項,對於期刊社來說,有降低接受率的效果。接受率降低,可以看起來像是比較厲害的期刊。而且也可以減少懸而未決的稿件,積在他們檔案庫裡面。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問:期刊退了我的稿,卻又說修改後還是可以重新投。為什麼不直接給我 major revision 呢?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黃愉芬醫師團隊,關於台灣惡性腦瘤患者的基因突變模式研究,獲 Cancer Gene Therapy 刊登!

 

 

01_CGT_HuangYF_02

 

 

文章介紹

 

黃醫師團隊的這項研究,採用了最新的基因定序技術,來研究影響惡性腦瘤(GBM)患者存活時間的基因因素。團隊將 30 名惡性腦瘤患者分成兩組:一組存活超過兩年(17 人),另一組存活不到兩年(13 人)。

 

黃醫師團隊利用了一個名為 ClinVar 的數據庫,來找出可能導致疾病的基因變異,這些患者年齡介於 23-66 歲,其中 17 名存活超過兩年的患者(10 男 7 女)和 13 名存活不到兩年的患者(8 男 5 女),男女比例約為 3:2。

 

研究找到一些基因變異,包括 CHEK2、IDH1 和 TP53,並且在一些非編碼區域,也就是不直接製造蛋白質的 DNA 區域也發現了變異。儘管存活超過兩年的組別有更多的基因變異,不過由於樣本數量有限,這個結果並不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TP53 和 ATR 兩個基因的變異顯示了可能與存活時間有關,另外,TP53 的變異在存活超過兩年的組別中更常見,這與西方的研究結果相反,他們認為 TP53 的變異會導致惡性腦瘤的預後變差。而在台灣的惡性腦瘤患者中,使用一種名為癌思停注射劑(bevacizumab)的藥物可以提高存活率,證明了這種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也發現,EGFR 的變異並不常見,這可能代表致癌的途徑有所不同,仍需進一步研究 EGFR 的變異和擴增,以改進治療方法。雖然 TP53 的變異與存活時間的增加有關,也需進一步研究這種變異的具體作用。

 

黃醫師團隊的這項研究,是第一次使用最新的基因定序技術來研究台灣惡性腦瘤患者的基因變異,為理解患者的基因特徵,開闢了新的視野。

 

 

恭喜黃醫師!

 

課程上曾有同學問過,怎麼樣才能順利登上 Q1 期刊,根據這個問題,蔡校長給出了精確的建議,必須從選題就開始規劃投稿策略,詳細內容歡迎前往觀看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1126 (日) 第十一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黃愉芬醫師團隊,關於台灣惡性腦瘤患者的基因突變模式研究,獲 Cancer Gene Therap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比較三種 CT 引導技術應用於肺部病灶定位之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01_EJR_WuCY_26

 

 

文章介紹

 

為了提高對肺癌的檢測和治療效果,許多地區開始推動肺癌篩檢計劃,然而,高風險患者的肺癌陽性檢出率只有 1.1%,癌症相關的死亡率僅降低 20%。在進行肺癌篩檢的過程中,發現到越來越多的微小不確定性肺部病變,而且對這些可疑病灶的準確定位、組織收集變得困難,現今需要更有效的方法來確定這些病灶位置並進行治療。

 

吳青陽醫師團隊展開研究,收集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期間,共 418 位肺部病變的患者,並對電腦斷層掃描(CT)引導的肺部病灶定位技術:金屬線定位、染料紋身定位、ICG 染料定位,這三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應對不同情況病灶時的適用性,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金屬線定位較適合中央位置的病灶;染料紋身定位則適用於周邊位置的病灶;使用 ICG 染料定位的持久性最長。此外,相對於其他技術,金屬線定位存在較高的氣胸和肺出血風險。

 

吳青陽醫師團隊的這篇研究,發現到不同的定位技術適用不同位置的肺部病灶,而且每種技術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適用情況,不僅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選擇,也促進肺癌篩檢和治療的發展。

 

 

恭喜吳醫師!

 

在學術論文中,圖表扮演闡述研究結果與資料的重要角色。然而,當表格內容過於繁雜時,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降低了論文的可讀性。表格內容太多時怎麼辦?內容超過一頁如何刪減?來聽聽吳爵宏醫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0705 (六) 第一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比較三種 CT 引導技術應用於肺部病灶定位之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