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關於血容比與視網膜動脈阻塞之相關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ShihEJ_04

 

 

文章介紹

 

視網膜動脈阻塞,可能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常與血液中飄來的栓塞有關,而栓塞則可能與較高的血容比有關,文獻上也有類似報告。施醫師團隊,預計使用自家醫院的資料,以及文獻回顧,進一步探討這個主題。

 

研究回顧十年,收入了 82 位視網膜動脈栓塞患者,並以 4 倍比例,組建了在年齡性別疾病等領域可匹配的對照組,確認血容比在 40% 以上時,是與視網膜栓塞有關的。

 

作者群並進一步回顧了文獻,並用森林圖總結了現有資料中,血容比與視網膜動脈阻塞發生率的關係,也發現血容比 40% 以上、65 歲以上、六個共病症以上,與視網膜動脈阻塞有關。

 

這篇使用自家臨床資料分析,再加上文獻的回顧以加強說服力。其中文獻回顧部分,由於次族群多,收入族群有所重複,無法施作標準的統合分析,所以退一步自稱為 narrative review,但依然提供詳細的視覺化整理。是屬於結合兩種研究方式的寫法。

 

 

恭喜施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施恩潔醫師團隊,關於血容比與視網膜動脈阻塞之相關性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黴菌相關之氣喘,其臨床表現和預後研究,獲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01_MR_LinCY_08

 

 

文章介紹

 

部分氣喘的患者,可能源自於對黴菌過敏,或者甚至在呼吸道中真的能夠分離出黴菌。對於這類氣喘患者,其臨床表現與預後如何,是林醫師團隊有興趣想知道的。

 

研究收入了 30754 位氣喘患者,其中有 694 位做過痰液黴菌檢測,根據是否有黴菌過敏,以及是否能分離出黴菌,分成四組,分析其臨床表現與預後。其中,同時有黴菌過敏且能分離出黴菌者,住院比例較高。在接受 GINA step 4-5 治療的患者中,這類患者也有比較高的機會呼吸衰竭。

 

作者總結,即使在各種不同氣喘嚴重程度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黴菌過敏或分離出黴菌,不過其臨床意義,在比較嚴重的氣喘患者身上,意義更為顯著。

 

這是個蠻好的例子,說明感染領域的特殊研究形式。

 

首先,因為感染要面對的是現在的問題,而且盛行率、抗藥性、臨床症狀變化等,都是隨時在改變的。所以感染科對於描述性統計,並不會像其他的科別一樣那麼不友善。

 

其次,本文看似沒有對照組,但因為作者根據其檢驗結果把病人分組,也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分組,所以看出了黴菌在氣喘較為嚴重的患者,其臨床意義更明顯。這是很好的示範,說明沒有對照組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分組作研究,並找出意義。

 

 

恭喜林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林錞語醫師團隊,關於黴菌相關之氣喘,其臨床表現和預後研究,獲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王韶靖醫師團隊,關於第三期子宮內膜癌使用不同術後治療之預後差異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01_FIO_WangSJ_01

 

 

文章介紹

 

對於第三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手術之後傳統上是搭配化學治療,以求更好的預後。但最近開始有人認為,或許手術後,先打化療,加上放射治療,然後再化療,也就是所謂的三明治治療,或許會更好。王醫師團隊,預計回溯研究過去的患者,看看究竟是單純化療比較好,還是三明治治療會比較好。

 

研究回顧了 14 年共 80 位第三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手術後 27 人只打化療,39 人則以三明治療法治療。分析後發現,三明治療法的預後比較好,不過也有較高的機率產生造血方面的併發症,不過這些併發症是可接受也可處理的。

 

雖然說回溯研究有其先天限制,但對於不是那麼常見的疾病,回溯研究依然能提供很珍貴的價值。只要能清楚說明當初是怎麼決定治療方向的,以及確認兩組患者的基本狀態大致相同,還是可以寫,也有機會登在不錯的雜誌。

 

 

恭喜王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王韶靖醫師團隊,關於第三期子宮內膜癌使用不同術後治療之預後差異研究,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有人帶著 26 篇論文申請骨科,寫論文已經是升遷一部分了。

 

作者:沒背景打算靠自己努力的我

 

 

01_innovarad_20221016_14_CLIP_20221016_0875

 

 

這是我第二次上新思惟的課程,之所以這麼快就決定接著上新思惟的第二堂課程就是希望把無母數統計分析的部分也一次學習清楚。(上一次是參加《醫學論文寫作工作坊》)新思惟的課程總是能讓我驚艷,一次又一次道破論文新手所會面對到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去面對和解決,而這次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 revision 回覆到底該如何修改。

 

新思惟的課程把做研究、寫論文這件事情,用一個有系統的方式,從頭到尾跟我們說一次該如何做,在哪邊可能是我們常見會遇到的問題。不講深奧的原理,只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該跑什麼統計、圖表如何美化、稿件如何排版才好看容易被審稿者接受。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21016 (日) 第二十一梯次 | 已標籤 , , , , , , , , | 有人帶著 26 篇論文申請骨科,寫論文已經是升遷一部分了。 已關閉迴響。

自己可以獨立寫作,是這時代的生存之道。

 

作者:匿名

 

 

01_innovarad_20221016_10_CLIP_20221016_0780

 

 

先前上過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累積了一些投稿經驗後,這次來主要是想了解外科體系、非常態分佈研究以及學習文章意見回覆的部分,過程中獲益匪淺,兩個課程相輔相成,先了解論文寫作架構,再了解期刊審稿眉角,自己覺得這樣的上課順序很不錯。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21016 (日) 第二十一梯次 | 已標籤 , , , , , | 自己可以獨立寫作,是這時代的生存之道。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