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我自己博士畢業後,在醫院的研究案,雖然沒有跟指導教授正式合作,但私底下寫計畫的時候,還是會跟指導教授討論,畢竟擔心自己思考的不夠周延。未來投稿時,作者安排上,我應該考慮到哪些,才不會失禮呢?
答:(蔡依橙)
因為醫院研究案往往也會有多篇不同的產出,你可以根據個別論文主題,分開給貢獻。貢獻大的給共同通訊,貢獻普通的就中間作者即可。
更仔細的做法是,看看指導老師過去的論文,以及他透露出來對於作者 credit 的態度。以下三種人都有,這就要常跟老師互動的你,自行去鑑別診斷。

問:我自己博士畢業後,在醫院的研究案,雖然沒有跟指導教授正式合作,但私底下寫計畫的時候,還是會跟指導教授討論,畢竟擔心自己思考的不夠周延。未來投稿時,作者安排上,我應該考慮到哪些,才不會失禮呢?
答:(蔡依橙)
因為醫院研究案往往也會有多篇不同的產出,你可以根據個別論文主題,分開給貢獻。貢獻大的給共同通訊,貢獻普通的就中間作者即可。
更仔細的做法是,看看指導老師過去的論文,以及他透露出來對於作者 credit 的態度。以下三種人都有,這就要常跟老師互動的你,自行去鑑別診斷。

問:我把研究的 3 個 outcome,拆成兩篇文章,寫第二篇文章的時候,註明此篇來自於一個大計劃下的子計畫,但研究設計是一樣的,在書寫的時候如何避免自我抄襲?
答:(蔡依橙)
避免自我抄襲,常用的有三大方法:長句子拆成兩句、倒裝句、同義詞辭典。總之,方法學那邊,每一句都多少改一點即可。想辦法減少一模一樣的句子。

問:最近某期刊寄來一封邀請投稿信,吸引到我的好奇心,他說他們家 2023 年即將迎來 IF,我想知道,這個有辦法計算或預測嗎?如果期刊名有幫助的話,這本是 Gastroenterology Insights。
答:(蔡依橙)
這是個好問題,有點複雜,我們一個一個說明。
如果已經被收錄進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也已經有分數了,就可以使用 WOS (Web of Science) 系統,根據 impact factor 的公式,去預測明年的分數。越接近夏天公告分數的時候去查,會越準,猜個 ±0.5 的區間沒問題,但很難達到小數點完全一致。

到院前如果曾經心臟停止,經急救後救回,若仍在昏迷狀態,目前建議可用低體溫治療,能有效減少神經損傷。rCAST 分數,則是用來預測神經學預後與死亡率的指標。不過,截至目前為止,rCAST 分數只有在日本經過驗證。陳醫師團隊,對於在臺灣應用 rCAST 分數,是否能得到一樣的準確率很有興趣,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2015 到 2021 共 108 位心臟停止後經低體溫治療的患者,並根據 rCAST 分數分成低、中、高嚴重性三組。結果發現,預測不良神經學預後的 AUC 為 0.806,預測 28 天死亡的 AUC 為 0.794。與日本的原始報告相比,臺灣的經驗只有低嚴重性的這組病人,有比較好的神經學預後。作者總結,rCAST 分數用在臺灣,其準確性大概是中等。
對於其他國家發展出來的醫療技術,直接移植應用後,如果覺得不如預期,可以做些分析統計,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邊。這個過程對於增進本地患者的照護策略,或者日後研發更適合的預後分數系統,都有幫助!
恭喜陳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