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憂鬱症和疼痛常常共病,並且有著相同的生物學機制。針灸常被用於治療疼痛和憂鬱症,但對於這兩種狀況的針灸治療,其穴位的選擇不同。廖先胤中醫師團隊想要了解,針對疼痛穴位,以及針對憂鬱症穴位治療,其療效差異與免疫因子變化的不同。
共有 47 名患者經雙盲分配、交叉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廖先胤醫師團隊對患有共病慢性疼痛和憂鬱症的患者,進行了疼痛和憂鬱症特定針灸干預,並測量臨床反應和促炎症細胞因子。
針對疼痛的特定穴位,並沒有比針對憂鬱症的特定穴位,在 Brief Pain Inventory 的得分上看到顯著的優勢;同樣的,針對憂鬱症的特定穴位,也沒有比針對疼痛的特定穴位在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的得分上有顯著的優勢。
針對疼痛的特定穴位,甚至比針對憂鬱症的特定穴位,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第二版的得分上表現得更好。針對憂鬱症的特定穴位,對於降低憂鬱相關的 interleukin (IL)-6 level,與針對疼痛的特定穴位效果相當。
針對憂鬱症的特定穴位,與針對疼痛的特定穴位之間的 IL-1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 的變化,也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沒有符合預期的假設,即疼痛特定穴位和憂鬱症特定穴位之間,沒有顯著的療效差異。而且,疼痛和憂鬱的生物機制可能存在共通之處,因為針刺不同的穴位對於這些疾病相關的炎症標記物,沒有明顯的影響。
恭喜廖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