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是的,最近一年,上課的同學中,有國際經驗的同學,稍微比較多。包括以下幾種:
「侵入性機械通氣」對於加護病房裡的重症患者而言,雖然是輔助呼吸的救命裝置,但長時間的機械通氣也會導致與呼吸器相關的併發症。因此如何判定患者適合拔管、停止呼吸器支持就變得至關重要。若判斷不準確,拔管失敗就會產生一系列後果,像是需要氣管切開、引發肺炎、以及肺損傷。
近年來,有許多醫療研究領域利用機器學習來判斷患者脫離呼吸器的時機與結果預測。然而,現有研究大多使用了人口統計數據、生理數據和實驗室數據,所提出的模型僅能進行靜態而非動態的預測,仍然不夠準確,且在醫院的廣泛應用困難。
針對這個議題,黃國揚醫師團隊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採用機械通氣患者的時間序列呼吸器衍生參數,再透過邏輯回歸、RF 和 SVM 等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患者脫離呼吸器的結果。
這份研究納入了 2015 年 8 月至 2020 年 11 月間,住進台灣苑裡基督教醫院並接受呼吸器治療的 233 名患者,其中 28 人(12.0%)拔管失敗。研究結果顯示,隨機森林的表現優於其他模型,該算法能夠每隔三分鐘對個別患者進行拔管結果的預測,同時提供在不同時間點拔管結果的實時預測。
這項技術有助於醫生和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中作出準確的判斷,並在必要時提供適時的支持和干預,有助於減少患者長期使用呼吸器的時間,降低與機械通氣相關的併發症和相應的醫療費用,並提高其生存率。
能在自己專長的領域,運用新的研究方法,發展出對臨床有幫助的即時預測模型,是很有意義的。恭喜黃醫師!
問:校長好,上次你分享,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技術傳遞逐漸變成強調研究,也因此影響了今天的台灣醫療體系,這很有趣。但我想問的是,我就好好的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的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
答:(蔡依橙)
首先要先聲明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專心做醫療服務,而且持續進修,跟上醫療進步的趨勢,也引進新的觀念與方法,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
搭乘捷運板南線(藍線):
即可抵達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入口(Google 街景)。
中南部的朋友,早上搭第一班高鐵一定來得及。建議高鐵台北站下車後,搭乘「板南線(藍線)」,在「忠孝新生站」下車,從四號出口往回走 500 公尺,即可抵達會場。
請搜尋「億光大樓」或「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
車子可停放「億光地下停車場」,再搭電梯直達會議中心。每小時 50 元,位於建國南路一段(往建國北方向),過忠孝東路三段即可於右側看見停車場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