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石承民醫師團隊,關於以前椎間融合術修正腰椎融合術之研究,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01_JOSR_ShihCM_05

 

 

文章介紹

 

前側椎間融合術(ALIF)是修正腰椎骨間融合術的一個理想選擇,因為它的操作範圍廣,可以進行植入物的摘除並容納大型骨間融合移植物。

 

然而,與其他方法相比,修正腰椎骨間融合手術並沒有顯著改善功能的結果。目前,關於修正腰椎骨間融合的預後因素尚未有明確的研究。石承民醫師團隊回顧某醫院在 2010 年 1 月至 2018 年 5 月間接受修正骨間融合手術的患者,調查前腰椎骨間融合術在修正腰椎骨間融合術的手術結果,和可能的預後因素。

 

團隊根據背痛和腿痛的 VAS 評分改善是否達到最小臨床重要差異(MCID),和 Macnab 標準來確定臨床結果,用融合率、術前和術後腰椎前彎度來評估放射學結果。另外也收集和分析可能影響臨床結果的手術相關因素,例如:BMI、椎間植入物移位、椎間植入物下陷、假性關節、以前的手術和融合節段數。

 

研究共納入和分析了 22 例接受 ALIF 進行修正骨間融合手術的患者。男性 9 例,女性 13 例,平均手術年齡 56 歲(26-78)。

 

有 11 名(50%)患者的背痛達到最小臨床重要差異(MCID),而有 14 名(64%)患者的腿痛達到 MCID。根據修訂的 Macnab 標準,本研究中 73% 的患者取得了成功的結果(優良或良好),疼痛和腰椎前彎度有顯著改善。術前融合節段 ≥2 被證明是背痛改善達到 MCID 的不良預後因素。

 

這項研究證實 ALIF 在修正腰椎骨間融合手術中,有顯著的臨床結果。然而,擁有兩個或更多的術前融合節段可能對背痛改善產生負面影響。

 

 

恭喜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石承民醫師團隊,關於以前椎間融合術修正腰椎融合術之研究,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

研究功虧一簣,幸好有當初在新思惟的學習,讓論文成功發表。

 

作者:匿名

 

 

CLIP_20200412_1165

 

 

感謝新思惟國際給我這個機會能分享論文發表的一些心得,並且能諒解我暫時不適合對這件事情太過高調的難言之隱,並非刻意對於這樣的分享吝嗇……

 

能將這篇文章投稿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感謝當初在剛當住院醫師時,就決定來上新思惟論文系列課程的自己。上過的課程包含 CLIP(《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和 MEPA(《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一開始只覺得可以投資自己看看,如果能在茫茫論文之海中有個令人安心的道路可以參考,相當吸引人,沒想到這樣的決定,對於我能好好完成這篇文章貢獻卓著!

 

 

人算不如天算,從前景一片看好到突發變故。

 

既然決定匿名,那我就稍微寫詳細一點點了。當初前老闆給我這個題目的相關資料時,雖然除了論文的主題發想以外的資料,我都必須從頭自己收集,但當時前老闆擁有自己的實驗,也有幫前老闆經手過很多論文的助理學長姐能夠幫忙處理統計資料、諮詢期刊投稿的意見,在奧援與有經驗的前輩如此多的情況下,我對於論文撰寫前景是感到相當樂觀。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這篇論文大略剛完成初稿時,前老闆的團隊因故在短短半年內被裁撤,並輪調許多助理與個管師,最後想當爾,前老闆就悻悻然的離職了。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研究功虧一簣,幸好有當初在新思惟的學習,讓論文成功發表。 已關閉迴響。

精實學習搭配課後諮詢,成功發表我的第一篇論文!

 

作者:新光醫院 放射科 姜驊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姜驊醫師團隊,關於 CT 導引肺結節定位針之併發症風險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30611_0728

 

 

我算是新思惟的老學員了,大概在當 clerk 的時候曾上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但我是到住院醫師階段才寫出自己的第一篇 SCI 論文。還未成功發表的那段時間,說實在心中有點懷疑,是不是得要有老師提供收好的資料,才能成功發表。

 

但在這篇文章完成之後,我認為如果只是回溯性文章,IRB 其實不一定很難跑,而且資料可以一直回去收集,一切問題的根本,是有沒有學會論文架構的撰寫,以及統計軟體方法正不正確。

 

(婷編按:姜醫師首次參加新思惟是在 2019 年,當時於課後心得中分享了工作坊對於統計的學習大有幫助,統計不懂,研究零經驗,見習醫師參加也適合!因課程有效,今年也陸續上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及《統合分析工作坊》,很榮幸我們的課程有所幫助!)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305(日) 第二十二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 | 精實學習搭配課後諮詢,成功發表我的第一篇論文!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姜驊醫師團隊,關於 CT 導引肺結節定位針之併發症風險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01_diagnostics_ChiangH_01

 

 

文章介紹

 

雖然 CT 導引肺結節定位廣泛應用,但相關併發症包括氣胸和肺出血,本研究預計分析併發症的潛在風險因素。

 

姜醫師團隊在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收集了接受肺結節手術前,以拍得藍染劑進行 CT 導引定位的患者數據。研究採用邏輯迴歸分析、卡方檢驗和曼惠特尼檢驗來分析與程序相關併發症的潛在風險因素。

 

研究中納入了 101 例單一結節患者(49 例氣胸和 28 例肺出血),結果顯示,男性在 CT 定位過程中更容易發生氣胸(比值比:2.48,p = 0.04)。較深的針入深度(比值比:1.84,p = 0.02)和定位於左肺葉的結節(比值比:4.19,p = 0.03),與 CT 導引定位過程中肺出血風險增加有關。

 

總結來說,對於單一結節的患者,考慮針入深度和患者特徵,對於術前與患者解釋相關風險,很有幫助。

 

姜驊醫師運用上課所學的統計與製圖技術,迅速的將手邊的資料找出意義,並成功發表第一篇!

 

 

恭喜姜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305(日) 第二十二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姜驊醫師團隊,關於 CT 導引肺結節定位針之併發症風險研究,獲 Diagnostic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團隊,關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玻璃體切割術治療視網膜剝離的手術決策與結果之研究,獲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01_IJO_WuPY_03

 

 

文章介紹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的醫療團隊,評估自家醫學中心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以玻璃體切除術(PPV)或鞏膜扣壓術(SB)治療視網膜剝離(RRD)時的手術決策和結果的變化。

 

團隊將台灣 COVID-19 疫情首波國內病例激增期間(2021 年 5 月至 7 月),視網膜剝離接受玻璃體切除術與鞏膜扣壓術的患者(COVID 群組,n = 100),與 COVID 疫情前一年 2019 年的對照組(pre-COVID 群組,n = 121)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COVID 群組的視網膜剝離患者,一開始的狀況較差,接受玻璃體切除術(單獨或與鞏膜扣壓術結合)者更多,單獨接受鞏膜扣壓術的患者較少,不過單次手術解剖構造成功率相當。在接受玻璃體切除術的患者中,有更多人接受合併鞏膜扣壓術,這樣的決策可能與 COVID-19 疫情影響相關。

 

首次就診前症狀持續時間較短是與手術成功率相關的唯一因素,而手術方法與之無關。在手術前症狀持續時間 ≤4 週的患者中,手術成功率保持在 90% 左右或以上,但在持續時間 >4 週的患者中下降至 83.3%。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視網膜剝離的惡化,導致主要手術的偏好從單獨的鞏膜扣壓術轉向玻璃體切除術。疫情影響了外科醫師的手術選擇決策。然而,手術成功率僅與症狀持續時間有關,與手術方法無關。

 

回顧重大資源衝擊事件,對例行手術與一般醫療服務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理解醫療體系與醫師的決策,進而在日後遭遇大量資源重分配與醫療負擔衝擊時,能有更精準的理解,做出更好的決策。

 

 

恭喜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吳柏毅醫師與其參與團隊,關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玻璃體切割術治療視網膜剝離的手術決策與結果之研究,獲 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