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台灣青少年氣喘盛行率、相關因素及影響之研究,獲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 刊登!

 

 

01_WAOJ_SuKW_07

 

 

文章介紹

 

氣喘作為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長年備受各國關注,國際兒童氣喘和過敏研究(ISAAC)自 1995 年以來提供了氣喘盛行率的長期數據。基於 ISAAC 的成功,跨國組織「全球氣喘聯盟(GAN)」於 2012 年啟動 GAN 第一期的調查計畫,全世界有許多國家和醫院參與其中,針對兒童和成人的氣喘盛行率、嚴重程度、相關因素和治療進行全面性調查。

 

蘇冠文醫師團隊早先在台北進行 ISAAC 的三期調查(1995、2001、2002 年),為了追蹤台灣的氣喘流行病學情況和盛行率,團隊於 2017 年依照 GAN 第一期的指引,隨機選擇台北市 12 個區域中的 24 所國民中學,每所學校八年級(13-14 歲)的所有學生及其家長 / 監護人都受邀參加,最終分析了 3474 份問卷。

 

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到患有氣喘的學生裡,有 10.9% 曾缺席學校,16.5% 急需看醫生,9.5% 前往急診,3.5% 在過去 12 個月內住院,不僅影響到學習,也對青少年和家長的生活造成不便。

 

蘇冠文醫師團隊的研究詳盡地分析台灣青少年的氣喘盛行率、相關因素和影響,也將 GAN 與 ISAAC 的數據進行比較,得到不同年代的氣喘盛行率,1995 年為 5.2%、2001 年為 7.0%、2017 年為 9.2%。此外,更進一步調查青少年族群中,不同性別之間氣喘症狀的盛行率,他們發現在過去的 12 個月裡,男性比女性有可能經歷更多次的氣喘發作和運動誘發的喘鳴。

 

這次大規模的調查,提供了台灣氣喘盛行率的寶貴數據,可作為政府單位和醫療相關人員制定政策的參考依據。雖然台灣整體現況仍呈現上升趨勢,不過受益於醫療進步和衛教宣導,青少年族群中有經歷嚴重氣喘症狀者並未快速增加,及早治療和控制,可以有效減緩嚴重氣喘症狀發生的機率。

 

 

恭喜蘇醫師!

 

蘇醫師善用新思惟所學到的技巧,規劃自己的研究,論文與圖表都專業,讓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學術認可。即使在手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能穩定產出,讓自己的研究成功發表,被更多人看見。

 

 

臨床研究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60619 (日) 第七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快訊] 蘇冠文醫師團隊,關於台灣青少年氣喘盛行率、相關因素及影響之研究,獲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我真的很需要在明年之前有文章刊登,應該在多久之前開始準備上課跟寫作?

 

 

 

00_QA_95

 

 

問:校長好,我真的很需要在明年 ______ 月之前有文章刊登,好應對應徵住院醫師時的書面審查 / 次專科醫師考試 / 博士班畢業資格 / 教職升等,請問往前推的話,我應該在多久之前開始準備上課跟寫作?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很常見,但可惜沒有辦法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如果簡單的回答,我會建議一年半比較保險。

 

但你一定也有聽過,有人三個月寫出來,有人六個月刊登,有人兩年就生出 18 篇寫到履歷上。同時你也會聽過,有人認真準備了一年半,最後卻一篇都沒有。也有人文章寫好,但遇到一些狀況,兩年後還是沒辦法刊登,甚至也有人寫了三四年,依然沒寫出來的。

 

這個問題的本質,很類似你去問老師說,我一定要考上第一志願,請問我該多久以前開始準備?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問:我真的很需要在明年之前有文章刊登,應該在多久之前開始準備上課跟寫作?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憂鬱症的長期效應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01_AJP_HsuCW_18

 

 

文章介紹

 

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部刺激技術,藉由簡短而高強度的磁場穿透頭顱,在大腦皮質組織中產生電流。過去有許多研究探討以 rTMS 來治療精神疾病,目前美國 FDA 和其他幾個國家已經批准使用 rTMS 對憂鬱症患者進行治療。

 

然而,rTMS 的治療效果可持續多久仍未有定論,而且目前也尚未有研究顯示持續接受 rTMS 治療的患者,其憂鬱症發展是否不同於未持續接受 rTMS 的患者。

 

為了理解這領域的現況,許智維醫師團隊有系統地檢索各種電子數據庫,包括 PubMed、Cochrane CENTRAL 和 EMBASE(從每個數據庫的創建開始,直到 2022 年 10 月),收集在 rTMS 治療結束後至少三個月內的憂鬱評分結果,最終,從 24 篇研究中納入了 911 名患者,進行統合分析,追蹤 rTMS 對重大憂鬱症狀的長期效應。

 

統計後顯示,持續接受 rTMS 治療的患者,在治療後的前五個月憂鬱症狀相對穩定,但之後有上升趨勢;而未持續接受 rTMS 治療的患者,憂鬱症狀也有輕微上升。

 

 

恭喜許醫師!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618 (日) 第十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憂鬱症的長期效應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為什麼 PGY 寫出論文這麼難?

 

 

QA_96

 

 

 

問:校長好,我自己問了一下學長姐,發現 PGY 就算立志想要在應徵之前生出論文,最後失敗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且原因五花八門,當然有人成功,也有人不只成功發表,甚至還連發。請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 PGY 寫論文,困難在哪裡?

 

答:(蔡依橙)

 

這件事情是個多重因素,如果能夠把每一項因素都處理好,應該是蠻有機會發表的。

 

以下的分析,是來自於許多醫學生或 PGY 時期就來上課的校友,以及詢問我們許多合作的老師,指導過數百名學生,所整理出來的結論。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問:為什麼 PGY 寫出論文這麼難? 已關閉迴響。

問:跟著老師做研究錯了嗎?如何避免應徵住院醫師時沒有論文的悲劇?

 

 

 

office_hour_QA93

 

 

問:校長好,我剛開始 PGY 一陣子,希望在應徵熱門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能夠確定有發表,最好能夠有兩篇以上,所以我詢問了不少學長姐,做了一些田野調查。想請問的是,我聽到不少很努力但最後失敗的例子,我該怎麼去避免?

 

像是一位學長在 PGY 開始的時候,就認真找了老師,花了 6 個月的時間,文章終於寫好,他希望能夠盡快刊出,但老師跟他說,OA 期刊雖然快,但水準不好,對自己日後的學術生涯有損,並表示會找一些網頁上公告速度很快的傳統期刊。結果一本審 5 個月退稿,一本審 6 個月退稿,準備應徵的時候,履歷表上還是空空如也。

 

另外一位學姐也是很認真,不過老師的指導經驗有限,方向比較混亂,差不多在 9 個月左右把文章整理出來,他自己也是希望只要刊登在有分數的期刊就好,但老師希望最大化 impact factor,於是從十幾分的期刊開始投下來,連續幾本被退,應徵的時候也沒論文可呈現。

 

他們都很認真,花很多時間寫作,也找了老師,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發表?

 

答:(蔡依橙)

 

這兩個例子,剛好都說明了幾項各位社會新鮮人在生涯的前幾年,一定會經歷且遭遇的事。我先說兩個最重要的結論: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問:跟著老師做研究錯了嗎?如何避免應徵住院醫師時沒有論文的悲劇?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