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黃愉芬醫師團隊,關於台灣惡性腦瘤患者的基因突變模式研究,獲 Cancer Gene Therapy 刊登!

 

 

01_CGT_HuangYF_02

 

 

文章介紹

 

黃醫師團隊的這項研究,採用了最新的基因定序技術,來研究影響惡性腦瘤(GBM)患者存活時間的基因因素。團隊將 30 名惡性腦瘤患者分成兩組:一組存活超過兩年(17 人),另一組存活不到兩年(13 人)。

 

黃醫師團隊利用了一個名為 ClinVar 的數據庫,來找出可能導致疾病的基因變異,這些患者年齡介於 23-66 歲,其中 17 名存活超過兩年的患者(10 男 7 女)和 13 名存活不到兩年的患者(8 男 5 女),男女比例約為 3:2。

 

研究找到一些基因變異,包括 CHEK2、IDH1 和 TP53,並且在一些非編碼區域,也就是不直接製造蛋白質的 DNA 區域也發現了變異。儘管存活超過兩年的組別有更多的基因變異,不過由於樣本數量有限,這個結果並不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TP53 和 ATR 兩個基因的變異顯示了可能與存活時間有關,另外,TP53 的變異在存活超過兩年的組別中更常見,這與西方的研究結果相反,他們認為 TP53 的變異會導致惡性腦瘤的預後變差。而在台灣的惡性腦瘤患者中,使用一種名為癌思停注射劑(bevacizumab)的藥物可以提高存活率,證明了這種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也發現,EGFR 的變異並不常見,這可能代表致癌的途徑有所不同,仍需進一步研究 EGFR 的變異和擴增,以改進治療方法。雖然 TP53 的變異與存活時間的增加有關,也需進一步研究這種變異的具體作用。

 

黃醫師團隊的這項研究,是第一次使用最新的基因定序技術來研究台灣惡性腦瘤患者的基因變異,為理解患者的基因特徵,開闢了新的視野。

 

 

恭喜黃醫師!

 

課程上曾有同學問過,怎麼樣才能順利登上 Q1 期刊,根據這個問題,蔡校長給出了精確的建議,必須從選題就開始規劃投稿策略,詳細內容歡迎前往觀看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1126 (日) 第十一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黃愉芬醫師團隊,關於台灣惡性腦瘤患者的基因突變模式研究,獲 Cancer Gene Therap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比較三種 CT 引導技術應用於肺部病灶定位之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01_EJR_WuCY_26

 

 

文章介紹

 

為了提高對肺癌的檢測和治療效果,許多地區開始推動肺癌篩檢計劃,然而,高風險患者的肺癌陽性檢出率只有 1.1%,癌症相關的死亡率僅降低 20%。在進行肺癌篩檢的過程中,發現到越來越多的微小不確定性肺部病變,而且對這些可疑病灶的準確定位、組織收集變得困難,現今需要更有效的方法來確定這些病灶位置並進行治療。

 

吳青陽醫師團隊展開研究,收集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8 月期間,共 418 位肺部病變的患者,並對電腦斷層掃描(CT)引導的肺部病灶定位技術:金屬線定位、染料紋身定位、ICG 染料定位,這三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應對不同情況病灶時的適用性,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金屬線定位較適合中央位置的病灶;染料紋身定位則適用於周邊位置的病灶;使用 ICG 染料定位的持久性最長。此外,相對於其他技術,金屬線定位存在較高的氣胸和肺出血風險。

 

吳青陽醫師團隊的這篇研究,發現到不同的定位技術適用不同位置的肺部病灶,而且每種技術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適用情況,不僅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選擇,也促進肺癌篩檢和治療的發展。

 

 

恭喜吳醫師!

 

在學術論文中,圖表扮演闡述研究結果與資料的重要角色。然而,當表格內容過於繁雜時,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降低了論文的可讀性。表格內容太多時怎麼辦?內容超過一頁如何刪減?來聽聽吳爵宏醫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0705 (六) 第一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吳青陽醫師團隊,比較三種 CT 引導技術應用於肺部病灶定位之研究,獲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關於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轉移性泌尿上皮癌病患,其 BMI 對存活影響之研究,獲 Cancer Medicine 刊登!

 

 

01_CM_SuYL_13

 

 

文章介紹

 

部分研究指出,體重較重(BMI 較高)的病人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治療後,生存期反而比較長,這種現象被稱作「肥胖悖論」。而蘇醫師團隊決定探討這種現象在轉移性泌尿道上皮癌(mUC)病人中,是否同樣存在。

 

團隊回顧了在台灣兩家醫院裡,接受過至少過一次 ICI 治療的 mUC 病人資料,並且進行了分析,包括年齡、性別、癌症的位置、治療次數和 BMI 等資訊,主要重點為患者的總生存期(OS)和無病生存期(PFS)。研究分析的 215 位病人資料,其中有 128 位是男性,平均年齡是 70 歲。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 BMI 較高(≥25 kg/m2)之病人的平均生存期,比 BMI 較低的病人長(21.9 個月對比 8.3 個月),而 BMI 高低對於無病生存期並沒有顯著影響。團隊也發現,BMI 較高且肥胖的 mUC 男性病人在接受 ICI 治療後,生存期可能會較長。因此,研究顯示肥胖與 ICIs 治療的 mUC 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可能有關,不過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其關聯。

 

 

恭喜蘇醫師!

 

一篇論文如何從抵達 reviewer 手上,到成功發表刊登或被 reject,中間經歷了些什麼、為什麼有些稿件卻被壓著許久?那些幕後的細節,由蔡校長和大家分享。而如何做出令審閱者順眼的圖文排版,提高論文的接受率和速度,在我們的課程中也都會提到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41108 (六) (午晚班) 第三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蘇祐立醫師團隊,關於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轉移性泌尿上皮癌病患,其 BMI 對存活影響之研究,獲 Cancer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秦家翊醫師團隊,關於年幼兒童心室中隔缺損,經導管封閉術後長期後遺症風險因素之研究,獲 Circulation Journal 刊登!

 

 

01_CJ_ChinCY_02

 

 

文章介紹

 

心室中隔缺損中的一種亞型 perimembranous VSD(pmVSD),可透過「經導管封閉」的手術來治療,但是手術後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例如「殘餘分流」和「主動脈逆流」(AR)。秦家翊醫師團隊想要找出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因素。

 

團隊分析了 2011 年至 2018 年間,接受經導管封閉手術的 63 名兒童的醫療紀錄。這些兒童的年齡在 2 到 12 歲之間,他們的 pmVSD 病情都不嚴重,肺部到全身的血液流量比例小於 2.0。研究結果顯示,手術的成功率高達 98.4%,並且沒有緊急手術、永久性高度房室阻塞或死亡的情況。

 

但是如果心臟缺損的部分大於或等於 4.5 公釐,那麼手術後持續存在殘餘分流的風險就會顯著增加。使用較大的封閉裝置(大於或等於 1.5 公釐)可能有助於減少殘餘分流。此外,年齡小於 4 歲的兒童以及患有特定類型 pmVSD 的兒童(心室中隔出口型缺損),在手術後主動脈逆流惡化的風險較高。

 

因此,對於心臟缺損部分大於或等於 4.5 公釐的 pmVSD 兒童,進行經導管封閉手術時需要特別小心,以防止手術後持續存在殘餘分流。同時,對於年齡小於 4 歲的兒童,臨床上在考慮進行 pmVSD 封閉手術的好處時,也必須評估主動脈逆流的風險。

 

 

恭喜秦醫師!

 

Revision 要怎麼應對,如何讀懂審閱者的要求?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秦家翊醫師團隊,關於年幼兒童心室中隔缺損,經導管封閉術後長期後遺症風險因素之研究,獲 Circulation Journal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馬瑄孝與楊鎮源醫師團隊,比較不同術式進行關節鏡輔助下修復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01_JOSR_MaHH_19

 

 

文章介紹

 

關節鏡下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撕裂傷修復有兩種主要的手術方法:錨釘縫合(SA)和尺骨縫合(TOS)。

 

這篇系統性回顧研究是針對關節鏡輔助下的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撕裂傷修復的療效進行分析,比較關節鏡下使用錨釘縫合與尺骨縫合兩種手術方式的臨床結果。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位於手腕關節,提供手腕穩定性,受傷後會導致手腕疼痛及活動受限。如果保守治療無效,通常會建議接受手術修復。

 

馬醫師與楊醫師團隊回顧 26 篇相關文獻,總計 904 位患者,平均追蹤時間 6-106 個月。兩種手術方法,患者術後在疼痛評分、手腕功能評分、握力都有顯著進步。併發症發生率雖然尺骨縫合組較低(6.6% vs 8.8%),但再次手術率兩組相近(1.9% vs 1.0%)。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無論是使用關節鏡下尺骨縫合(TOS)或是使用關節鏡下錨釘縫合(SA),都能顯著改善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撕裂後的手腕功能、疼痛和握力,且再次手術率低。但手腕活動度的進步仍無法確定,未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比較這兩種術式的優劣性。

 

 

恭喜馬醫師與楊醫師!

 

想引用之前的研究做比較,挑選文獻有什麼訣竅?有病人手術前後的比較,但是沒有對照組,還能寫成一篇論文嗎?來聽聽講師們怎麼說。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1126 (日) 第十一梯次, 20180624 (日) 第十二梯次,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馬瑄孝與楊鎮源醫師團隊,比較不同術式進行關節鏡輔助下修復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之文獻回顧,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