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感染科 陳偉挺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偉挺醫師受邀於 Diagnostics Insight Workshop: Asia Pacific 演講,廣獲好評。
最近在首爾,完成了一場英文演講,算是參加《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後的第一次實作。稍微整理了這次上台報告的心得,給自己作個記錄,也與各位分享。
想想距離上次在舊金山 49th ICAAC 的口頭報告,居然也已經過了 7 年之久(這些年到底在混什麼 XD)
(燿編按:陳醫師曾在《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榮獲演講王,並分享心得。當年 ICAAC 的報告,請參閱這裡和這裡。)
實戰:最高效的學習法
上場實戰,果然還是短時間內最有效率、最能全方位修正自己、找出盲點的方式。
雖然只是短短 15 分鐘的報告,但其實準備過程中,調動了過去一年多的累積所學,包含研究結果、內容構思、投影片製作、演講練習……等,這場演講對我而言,幾乎是類似 Megacode 般的考試。
而在這樣的準備過程中,我也發現處處是之前新思惟協助的影子,從《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 (SAVD)》、《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GRSP)》、《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CLIP)》、《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MEPA)》,一路到近期的《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 (MECA)》,實在是感謝很多人的熱心教導和分享。
(The pathway from research to presentation: CLIP → MEPA → SAVD → GRSP → MECA)
《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對我而言,是有如 mock survey 般的存在。一方面協助我事先掃除演講時的地雷,一方面也讓我獲得一顆定心丸,知道自己哪些部分,是在對或錯的道路上(永遠告別醫學惡趣味 XD)。
提問:成為更主動的參與者
為了落實蔡校長的建議,此次開會抱著「必問問題」的決心而來(好吧,這看起來很弱,但這對平常不太問問題的我而言,真的算是一個改變 XD)
而這次會議期間,我提問的問題,已經遠遠超過了我過去幾年的總和(因為過去總和為零 XD),也算不負對自己的期許。
很微妙的,一個開關好像就此打開了。從這場會議之後的其他場合,我也多能開始平順的提問了,過去那些提問前的莫名焦慮,也不復存在。
而藉由這些提問與應答,除了智識上的獲取以外,我也逐漸開始分辨出「To interact in a warm way, but not in a cynical way.」的一些細微差異。
為了準備提問,我也發現自己手寫筆記同步腦袋的速度,還是遠比手打輸入 Evernote 的速度快,而且資訊在腦海中連結整合的程度也更好,所以我也改變會議筆記的方式,以手寫在白紙上,之後再炊成電子檔的方式來整理。
連接:搭訕指南實作
對於我這種內向不愛社交的人而言,能有一個這方面的明確建議,其實是很實用的 XD(這也是《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的另一個大 pearl)
我發現自己一路上的訓練,其實很缺乏「會議 break 時,如何 approach 講者?」的部分(還是大家都覺得這個是常識跟基本技 XD)
也是在這次的會議練習後,不管是演講完後聽眾找我進一步討論,或是自己主動找其他講者討論,終於能比較自在的進行了。
這次上台報告的場合或許不是很大,但對我而言具有以上的指標意義。自己總算又邁出了一小步,繼續踏穩向前行。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