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大醫院 內科部 郭震亞 醫師
過往的痛苦經驗
筆者在 5、6 年級曾經接觸過臨床研究,沒有臨床經驗的學生,自然也想不出什麼研究的主題 (也沒有教學生是要怎樣想主題…….),所以只好接受指導老師的題目,就這樣開始了不知為何而戰,且無窮盡的 data coding,痛苦的經驗,讓之後的我對研究避之唯恐不及。
直到今天經過新思惟的課程,才讓我對「醫學研究的宗旨」、「提問及實驗設計的架構」以及「科學論文繕寫的編排」有初步系統性的了解,即使目前尚未有任何學術產出,但對於平日 journal reading 能力的幫助也甚大。
醫學研究的目標,是促進醫學的進步!
誠如吳醫師所言,醫學研究的目標是「促進醫學的進步」,論文只是副產品,但往往卻是這項副產品的繁瑣程序,澆熄了研究者的熱情,所以我非常認同這堂課程設計的宗旨:「降低學術入門的門檻,節省有志者學術起飛的時間,也讓醫學進步的速度提升,更能增加台灣在國際的曝光率。」
另一個我相當認同的觀念是:「只要有醫療行為,就有醫療研究的空間,差別在於題目種類、研究方法和對象。」只要是現今醫學實證力有未逮之處,都有機會用研究結果來精進。針對手邊有限的資源作最佳化的利用,或許證據等級不是最高的結論,但只要這個問題的解答沒有比自己研究結論更好,這個發現就值得發表。這對將來往區域醫院發展的年輕醫師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抓住 reviewer 目光,從圖片開始。
今天的課程,蔡校長再次發揮他攝影師之眼的能力,教導大家如何處理論文中的醫學影像,賦予圖片說故事的能力並提升圖片的質感,配合 XnView 的互動實作教學,讓大家具備製作投稿圖片的基本能力。修改後的醫學影像若能立即抓住 reviewer 的眼睛,文章 accept 的機率也會大增。可惜關於論文數據圖表的製作,得要到另一堂課程《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才能學到了。(荷包又要大失血了~)
這堂課另一個亮點在於與 reviewer 的心理戰分析,到底這些 editor 和 reviewer 心裡在想什麼?他們怎麼快速地評讀一篇投稿文章?如何回覆 reviewer 的要求?照單全收?據理力爭?若不是身兼 reviewer 及 contributor 的蔡校長整理給大家聽,可能自己踩到什麼地雷都不知道。
處處留心,找尋研究的點子!
第二次上新思惟的課程,再一次讚嘆這個組織能有系統的整理一個領域的知識,並且能設計教案傳授給其他人並且務實可行,讓外行人也能有機會一窺其中的樂趣。期望自己未來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中,能多留一點心思在無論是診斷、治療或併發症……等產生困擾的地方,找尋研究的點子,讓醫療的過程更順遂。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