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陳昭賢 醫師
今天又重新認識了論文寫作這件事
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中,吳昭慶與蔡依橙醫師從不同的面向,包括 author、reader、reviewer、editor……等不同的觀點與心理,來討論 paper writing 這件事。一般而言,在寫作時通常我們「只想到我們自己」,只從 author 的角度來寫這一篇論文,若是沒有考慮到是誰在看這一篇文章,reviewer 與 editor 關心哪些事情,這樣收到退稿的機會當然就會比較高。
吳醫師告訴我們,在這個從紙本轉換成線上閱讀的趨勢,加上當今注意力匱乏的年代中,一篇論文中最重要的是 title、接下來是 abstract。這就像是我們在現在的社會,有時候想要達到目的,需要透過一段三分鐘引人入勝的短講、或說是電梯演講,在極短的時間裡,傳達你想表達的訊息、進而贏得讀者的興趣,獲得比較深入的對話,或是更進一步合作的機會。
同樣的,若是我們的 title 及 abstract 沒有辦法引起讀者的興趣,即使圖表再精采、內文就算字字珠璣,也是沒有機會被看到、更遑論被引用了。
重新定義論文中各段落的重要性
其次,discussion 不重要、不要讓它成為論文的速率決定步驟。
一篇論文的 hard part 是決定這一篇論文價值最主要的部分,透過一個良好的 study design、method、以及透過 result 合理推導出來的 conclusion,這才是我們能對於醫學的進步能做的小小的貢獻。而 discussion 可以藉由結構性的寫法來加快寫作的速度,有需要時再依照 reviewer 的建議做修改。
這些關於論文寫作的不同觀點,都相當的實用,令人想立刻應用在手上正在撰寫的論文中,試試看實際使用後的情況。
發現主辦單位對小細節的注重
開始上課不久,隱約聞到檸檬混合著柑橘的香氣,才發現講台後有一台無印良品的超音波芬香噴霧器;另外,在教室後面有一台白色的 Honeywell 的空氣清淨機,聽說從星期五晚上就不停的運轉,提供與會者清新、去除懸浮微粒的空氣。
從小地方就可以看出整個團隊,對於課程的投入。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不知道還有多少的用心在裡面。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僅上課能夠更專注、有更多的獲得,回家後也能有動力進行改變的計畫。
新思惟後,我的改變。
最後,在參加過幾次新思惟的活動後,才發現新思惟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拓展了我的舒適圈。最初在報名課程的當下,只是覺得報名的費用令人猶豫再三,不過幸好上完課後,總覺得不虛此行。
直到今年 10 月參加 TEDxTaipei 兩天的演講時,才發現它帶給我的真正改變:「當時與我同行的友人,還在隔壁心痛 TEDx 的入場券時,我已經能夠心無旁騖的專注在演講者的生命故事、夢想或是想告訴我們的故事之中。」
我已經開始認定一件事,對於「付合理的價錢,欣賞精彩的演出或是換取專業的服務。」這是相當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想到透過新思惟,獲得了這個在我們生長的島嶼所普遍欠缺的修養,也是意外的收穫。
最新活動